女儿临睡前跟我说:“妈妈,你今天晚上不要看书了,早点睡好不好?”
为了打发她早点睡觉,我说:“好的,我马上去睡,跟你一起去见周公。”
女儿疑惑地看着我:“周公是谁呀?”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叫姬旦,是周朝……”
我话未说完,女儿就哈哈大笑起来,边笑边说:“还有人叫‘鸡蛋’,那他哥哥是不是叫‘鸭蛋’呀?”
我也被她逗乐了,趁机给她讲讲周公姬旦的故事。
励精图治 光明磊落
《史记》记载: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文王还在世的时候,他作为儿子很孝顺,宽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周公曾两次辅佐周武王讨伐无道的商纣王,帮助武王建立了统一的周王朝。
武王战胜商纣王的第二年,天下尚未安定,武王生病了,王室大臣非常担心,虔诚地进行占卜。周公斋戒沐浴,祈告上天,他说:“你们的长孙周王姬发因勤劳国事积劳成疾。如果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让我来代替姬发。我灵巧能干、多才多艺,能侍奉鬼神,而姬发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周公祈祷之后,把祝告册文秘密的藏入府库。之后,武王真的病愈了。
在我们今天看来,占卜祈祷都是迷信,武王能够病愈纯属巧合,但是,在当时,占卜祈祷就像现在的人工智能一样,是先进的“科技”。不管怎么说,周公为了国家安定,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周王的健康,这份忠君爱国之心足以让人动容。
武王当政两年死去,成王继位。成王当年还是十来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政权未稳,内忧外患的复杂形势,他是绝对应付不了的。
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代理成王主持国事。可他的弟弟蔡叔、管叔等人却怀疑周公篡位,发动叛乱,背叛周朝。
周公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的人背叛周室,无法向先王交代。先王为天下忧劳甚久,历经几代才取得成功。现在武王早逝,成王年幼,我只是为了完成周之大业才这么做。”
七年之后,成王长大了,开始正式临朝听政。周公就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仍谨慎恭敬,守着做臣子的本分。
周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毫无名利私心,一心为国效力。后世常以周公作为辅佐幼主、建立功勋的典范。
成王幼年时曾患病,周公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祷告说:“周王年幼没有主张,冒犯神命的是我姬旦。”祷告之后,周公也将祝告册文秘密藏于府库,成王果然痊愈。
到成王临朝听政后,有人说周公的坏话,周公遭到成王猜忌,便逃亡到楚国。后来,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就迎回周公重归相位。
制作礼乐 长治久安
《三字经》中有言: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制作周礼,是周公对于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他提出了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的形成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当初,周武王在灭了商纣建立周朝以后,对有功之臣进行了分封,周公被封在曲阜,就是鲁国。当时周公为辅佐成王,留在朝中没有去封地,而是由他的儿子伯禽接受封国,做了鲁公。
周公死后,成王感念他的功绩,特许鲁国能使用天子的礼乐,所以,鲁国虽是小国,在历史上却拥有很高的地位。
后来,鲁国诞生了一个著名的人物——孔子。孔子被称为“圣人”,几千年来被推崇,无人能企及。孔子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和影响力,与生于鲁国受到天子礼乐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孔子无条件的崇拜着周公,周公是一个在他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因此,后世之人将梦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沿用至今。
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代礼仪文化的失落。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他终其一生,都在奔忙于恢复建立一个礼乐繁盛、王道大兴的天下。
礼贤下士 稳固江山
曹操曾在他的诗歌《短歌行》中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吐哺”这个典故讲的是周公在他的儿子伯禽前往封地时告诫他:“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这段文言文很好理解,就是说周公地位已经非常尊贵了,但他洗一次头要多次握着头发站起来,吃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只为起身接待贤德之士。教导他的儿子要礼贤下士,不能妄自骄傲,轻慢士人。
曹操诗中引用“周公吐哺”,也正是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而他本人确实对于人才也是相当重视的,流传下来的故事也很多。比如: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正为战事不利而焦虑,当听说袁绍的谋士许攸前来投奔,他连鞋都顾不上穿就跑出去迎接。后来许攸的计策让他赢得官渡之战,“忘履相迎”的故事也流传下来。
这些典故,都旨在说明英明的统治者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为了招揽贤才,不惜屈尊降贵。这也确实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真理。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成,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可谓真正的“至圣至贤”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