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流沙
开篇,我们先来做个小调研:你平时都是怎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
A.上下班路上或其他的碎片时间
B.周末或者晚上的固定1-2小时时间
C.不学习
就我的经验来看,选A的应该占据大多数,选C的是不是羞红了脸(我是故意的)。当然认为学习无用的宝宝也可以出门左转了哈,因为我们今天要来聊聊碎片学习这件事。
我们把目光放到大约十年前,不,五年前,碎片学习可能都不见得有人能叫全名字,那时候网络虽然已经很发达了,但是移动网络却不似现在。
碎片学习这个概念也是随着移动互联网、自媒体、知识付费的发展逐步深入人心的。
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技术支撑,自媒体人产出内容,碎片学习有了土壤。而知识付费则把这股学习热潮推向了新的高潮。
人们开始时时刻刻拿着手机,有了解新闻资讯的,有关注各类公众号的,有刷热剧的,还有玩某音某手的,这其中看新闻、看公众号的人当中就不乏有很多“碎片学习高手”。
01.为什么碎片学习能如此火热?
上文当中介绍了客观条件,方便快捷这个优点不言自明,我们接下来讨论深层次的一点东西。
我身边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会经常被一些分销平台的花式卖课吸引。
标题一般是这样的:
“快捷键只懂复制粘贴,怪不得你总没办法升职加薪”
或者这样:
“我那个30岁,月薪5500,想自暴自弃的女友,今年赚了100万”
熟悉套路的都知道,这是营销软文。我们经常就不由自主地点开标题,阅读完文章后还会下单付款,然后幻想着听完课之后从月薪5500到年薪100万。
发现了吗,这其中至少反应了两个问题:
1)我们太焦虑了!
2)我们太想快速成功了!
去年到今年的就业形式越发让这种焦虑蔓延得俯拾皆是,在职的担心随时被裁掉;裁掉的懊恼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努力多学一点技能傍身。
于是你会发现经济形势差的时候,培训机构却门庭若市,赚的盆满钵满。
人们愿意相信,我付出了金钱和时间,总归没有坏处,其实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己怕被淘汰的焦虑!
这是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快速的饮食,快速的爱情,现在所有人都渴望快速的成功。
于是“月薪5500到年薪100万”总是能打到人们的需求点,被套路也甘之如饴。
即使我们不相信,心中还是存有一丝侥幸:渴望通过99元的付费课程就能快速实现逆袭。
马爸爸不是说了吗: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新媒体、自媒体人早就看透了一切,利用这种心理通过内容来变现。而人们也在做着“我多学点,按照老师教的,万一成功了”的梦!
02.那么问题来了,碎片学习真的有用吗?
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没有用,我们放在实操环境中一看便知。
我们只要做个简单的实验,回顾一下近一个月,或者三个月你通过碎片学习学过的课程、内容,再来对照有多少得到应用,应用效果如何?
有的人可能会发现是有用的,而更多的人则可能蓦然发现:当时觉得挺有用的,为什么现在没有应用起来,或者用了效果也不好!
一方面确实和每个人的接受程度、执行力有很大关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碎片学习提供的观点、方法、建议是基于某些知识的一部分,要么表面、要么部分,不够完整。
从短短的数千字当中你怎么去解构整个知识的应用场景,那可是好多人潜心研究数年甚至数十年才有的心得,你想在短短几分钟或者一两月就窥得全貌吗?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只要对照我们为什么要从小学一直寒窗苦读,要参加高考,最终接受高等教育就能明白:学习这件事绝对没有速成!没有!
那碎片学习到底有没有用?
03.碎片学习当然是有用的,只不过这种有用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四点建议
1)每次的碎片学习,请将心得记录下来
当你看完一篇公众号或者听完一门课程,你是否有记笔记或心得体会的习惯?如果没有,现在开始培养。
你一定有这种经历:看文章的时候觉得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也瞬间参透了一个技能,分分钟就可以应用;
可是若干天后想要使用的时候却发现有点想不起来。只好回去翻,结果没有收藏,翻到了几十页之前,还是找不到,捶胸顿足,懊恼不已。
所以,当你是在路上完成了碎片学习,可以通过很多笔记类的应用随行记录,可能是笔记、心得、体会、灵感,只要有触动,一定记下来。
就算你在路上不方便,到办公室或者回家也请把这些学习心得诉诸笔端,成为你自己的知识。
记录的过程第一是回顾,第二是留记录,第三是检验自己是否真的理解。
而且负责任地说,即便你自己记录一遍,书到用时还得翻。这时候能够轻而易举翻看到之前的笔记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不要怕麻烦,用的时候没素材才是最麻烦!
2)系统学习
何谓系统学习?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大学的每一个专业课的学习都是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
大学的好处是有大把的时间,但社会的好处是可以边学边实践。
当然,系统学习的形式可以不拘泥于像大学那样必须老师给学生面授。你可以去报培训班,也可以买网课,也可以看直播,甚至学习能力强的人还可以买教材自学。
但是这里需要提示的是:无论哪种形式,系统学习一定不是三节五节课就能实现的,否则老师不要失业了么?
那些小课要么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体系当中的一小部分做拆解,要么就是骗人的,就酱紫!
所以想要系统学习有两个路径推荐:
A.从若干的小课逐步整合成大的知识框架,不要试图听了几节课就觉得掌握了整个知识点;
B.要么就从框架开始学习,逐步在每一部分去细化推敲。
两种方式都可以,重点是你要做好旷日持久,经年累月不断学习的准备!
系统学习的过程和碎片学习也可以有机结合,做到查缺补漏。
这个过程中请配合你的实际工作进行检验!过程不赘述,重点就是要行动起来!
3)要定期总结
就好像工作中我们要做周报、月报、季报、年中汇报一样,我们利用业余时间来提升自己这件事也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
很多人说,我被领导逼着写总结已经够烦了,我自己学习的节奏还不能自己掌控?还要写总结?
如果你是这样的想法,我只能说仿佛看到了你职业的天花板。工作当中的总结不仅仅是给领导看的,你也需要定期地复盘自己。
我们扯远了,回归正题,我们的自主学习当然未必就是像写工作周报那样一板一眼,你可以用你喜欢的任何形式:手写、文档,绘画、思维导图,重点在总结。
总结什么?
第一总结你的碎片学习或者系统学习学过的内容,帮助你回忆;
第二总结你现有学的东西是否搭建起了一定的知识框架,到了什么程度;
第三看看这些学习成果有没有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
根据总结结果,反向地再去思考哪些部分还需完善,要如何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来做补充。
这样反反复复,掰开了,揉碎了,使用了,这些知识才能成为你真正的经验,而不是厚厚的一摞学习笔记!
如果你喜欢,可以记录下来,甚至还可以分享出去,分分钟能做那个通过知识变现的人!
4)不要假装很努力感动自己
最后一点就是意识层面的建议了!不要假装很努力!
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很努力”的人:
每天为某训练营在朋友圈打卡;
每天发着各种卖断的货;
每天告诉好朋友们各类性价比高的保险产品;
每天发布电商优惠信息……
可是,这背后,真的在努力吗,有用对方法吗?
很多人借“仪式感”之名,行”假努力”之实。认为我只要官宣过,我就是学习过了,那些知识、成果、荣耀就全是我的了。
请你回头看看,你是否在发完今天的朋友圈后真正的去分析过你学的知识、你的客户、你的产品?
你是否真的在努力,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如果朋友圈打卡不只是仪式,我为你点赞;如果你还在假装努力着,请先停止这种无用功,拿起笔,动动脑,做一些真正的功课,那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仪式感!
最后一句话和大家共勉:成功无速成,不要假努力。学习无捷径,不要怕麻烦。
愿所有真正努力的人都能得偿所愿!
-end-
如果你认同,欢迎关注“流沙言职”,我们共同探讨职场成长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