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非暴力沟通”
全人心理的核心“生命即关系,其它皆枝节。”萨提亚也注重关系,首先是与自我的关系,其次是与他人的关系,然后是与情境的关系。而关系建立在沟通上,良性关系建立在健康的沟通模式上,即非暴力沟通。
一· 首先明确: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一)“非暴力沟通”提出,当我们听到批评时,可以学着先去观察和感受对方在语言或者肢体上所反映出的需要,并且思考自己的需要,这样思路会清晰很多,然后我们再去进行沟通。
(二)作者马歇尔还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二·明确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慎做“评论者”。切记: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区分观察与评论;区分感受与评论。
三·沟通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隐藏自己的感受,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往往和人们的成长经历、教育环境密切相关。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让人猜。
(二)要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
在人与人的沟通中,适当的示弱,能够达到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效果。
感受的根源(一)在于我们自己。
对于感受认知的两种常见反应:一种是,感受是自己的愿望没有被满足,如果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人很可能会做出积极的回应。
另一种是感受是他人的行为,把自己的愉快归咎于对方,利用对方的愧疚心理,得到他人的回应。
(二)要学会正确的表达感受,要经过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2)面目可憎。(3)生活的主人。
这段分享没进行时,我有些抵触,原因是:他是暴力沟通,我是非暴力沟通,我即使有暴力沟通,也是被动的,他逼的,难道这样就能说明我的暴力沟通是对的吗?这和他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我能试着在他使用暴力沟通时,仍坚持用非暴力沟通吗?对!做咨询师首先要“稳”,要“立”得住!告诫自己:修行、修行!
进入非暴力沟通的分享,首先就遇到了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词“示弱”。对,这也是和暴力沟通者绕不过的词,以柔克刚,我的刚要因地制宜。其次是沟通时学会表达感受,而非愤怒的表达或表达愤怒。然后是学会感受的感受,学会感受他人的感受,学会感受他如此沟通背后有一个没有被满足的愿望,这样就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而不是感受他人的行为,把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以期望得到他人的回应。
至此,我明白了他人固守陈规,甚至明知是陋习,仍抱守残缺的原因,多半在于改变一要承认自己不好,他或许没有承认的勇气与能力;二改变要先学会吃亏,即先让自己受委屈,当然谁受委屈的滋味也不好受。所以,成长是蜕变,每次蜕变都伴着阵痛。
今天的分享使我的内心有了不同感受,感受使情绪向着良好发生。
2017.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