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来看一张图。
如果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一个黑点?
其实,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小时候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当时他和班上所有同学都回答:“我看到了黑点。”老师摇了摇头:“黑点就这么一小块,周围那么多白色的区域,你们为什么没看到呢?”
二、再来看另一个课堂。
一位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道题:
2+2=4;4+4=8;8+8=16;9+9=19。
学生看了,纷纷说道:“老师,您算错了一道。”老师不紧不慢地抬起头来,说道:“是的,你们看得很清楚。这道题我是算错了,可是前面三道都对了啊,为什么没人看到,只盯着我算错的一道呢?”
从上面两个小故事,可以看出人性有一个弱点:更关注哪里出了问题,而不是哪里有亮点。就像一张白纸上有一个小黑点,明明白色占据了大部分,但大多数人,只看到了那个小黑点。就像学生们对老师做对的题视若无睹,反倒更关注老师错了几道题。这是人的惯性思维。正是因为这种惯性思维,我们很难看到表象之下,还隐藏着亮点。而能够在一片混沌中,学会随势而变,发现亮点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这就是亮点思维。亮点思维,就是在混沌中寻找亮点,并通过亮点拥抱光明。真正厉害的人,遇事都懂得先找亮点。比如你是一位家长,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三门优秀,两门良好,一门及格。你会是什么反应?这时候,大部分家长会脱口而出:“这门课怎么考的这么差?是不是上课开小差了?”但很少有家长夸赞孩子三门功课优秀,问他这几科怎么考得这么好?
拥有“亮点思维”的人,可以在任何人身上发现闪光点。
三、大家可能听过陶行知的这个故事。有一次,陶行知在学校里看见两个小孩打架,他立刻上前制止,然后对打人的小孩说放学后到办公室等他。放学后,陶行知来到办公室,看到那个小孩战战兢兢地站在那。这时,他从口袋里拿出一颗糖递给小孩,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很守时。”小孩还没来得及把糖放口袋里,陶行知又把第二颗糖递给了小孩,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刻就停住了,说明你懂得尊敬师长。”接着, 陶行知又拿出一颗糖,说:“我刚才调查过了,你打他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个叫见义勇为,也值得表扬。”小孩接过糖后懵了,难道今天打对了?陶行知接着说:“我问你,当时除了揍他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小孩说:“我当时可以不揍他的,把他们拉开就好了,这事是我不对,以后不会再这么冲动了。”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拿出了最后一颗糖:“你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好,我再奖励你一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虽然孩子打架了,但他的身上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因此,陶行知在明知这个孩子打人的情况下,依然在寻找他身上的优点,最终循循善诱,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了错误。
亮点思维,能帮我们改善问题。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与人相处,不要总盯着别人的错。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说明你是一个内心有光的人。知乎上曾有人提问:“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的差距?”其中高赞的一个答案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关乎着他为人处事的格局,和人生的结局。
德国有一家造纸厂,在生产纸的过程中出了一点事故——忘了加糨糊,造出的纸因此太渗水不能用,按照规定只能报废,给公司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厂长非常恼火。就在大家纷纷表示惋惜的时候,有名员工心想:“难道只能这样眼睁睁看着这些纸报废吗?能否想个办法把这批废品利用起来呢?”这名员工反复思考,他想了个主意:既然这纸容易渗水,那不如把它改为吸水纸。结果,这家企业又生产出了一种新产品,而且销量很好。这家公司的其他员工,只想着这些纸报废了十分可惜,注意力全在纸会渗水上,却没一个人想过改变纸的用途。这就是陷入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能看到失败,看不到失败之中还隐藏着机会。
我想起刘润说的一句话:“平庸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最高级的人改变思维。”遇事先别急着说“不可能”,试着先想想“怎么发现亮点,让它变得可能”。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别,不是能力,而在于是否拥有亮点思维。拥有亮点思维的人,没有永远的困境。他们善于从当下的困局中跳脱出来,看到事物光亮的一面。
顺丰创始人王卫曾说: “一个人成功一次,也许是偶然,但若能长期成功,那肯定有其独到之处,可能从思维到行为都跟别人不太一样。”当你深陷困境的时候,不妨试试用“亮点思维”方式看问题。凡事善于从缺点中找到优点,同时也能化弊为利,把劣势转换为优势。最后一切问题,都会变成机遇。
成长日记:
1、整理出来所有年前出货的订单,并备注上物流停运时间,全力跟进,确保客户年前收到货物;
2、今天付完了所有供应商2021年的全部货款,不欠账的感觉很好!一身轻松!
3、参加了一个供应商的年终聚餐,感恩感谢!
4、喜欢有计划的工作和生活。今天已安排好未来一周的工作,明天开始开启半工作模式,最主要的是明天可以安心看直播!
5、帮助老师完成了一份工作!
6、学会了两种新的丝巾打结法!
7、先生送的包包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