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思考题:
商业底层的规律在哪里?
棒棒糖:
研发~生产~销售~消费,这一社会的再生产的循环的完成,而这个再生产循环的不同环节的侧重点的不同,也对应着不同的技术引领的不同的社会发展的时代,农业社会,手工作业,自给自足。
工业时代,技术的更迭,让以前的非标品变成了普罗大众的标准品,这时企业的重点在于生产端,拼的的是资本与规模,这时的供求关系是供远远<需求,而当供≥需时,这时拼的是企业的产品的渠道通过能力,即深度营销构建厂商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是企业能够赢得竞争的关键,而当供远远>需求的时候,掌握渠道终端依然不能解决竞争的问题,而这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厂家具备了构建厂消一体化关系的基础可能,所以,企业的重心又进一步下探,直接构建厂消一体化的关系体系,直接提升供需的匹配效率,即从工业时代的大量生产到大量销售,再到构建厂商一体化的深度分销,再到构建厂消一体化的社区商务方式的确立的演变过程。
而在这一个社会再生产的循环的过程当中,随着竞争因素的不断演变,厂家的主导地位是不断下降的,消费者的主导地位是不断上升的,可能不远的将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更迭,社区商务模式的建立,消费者即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亦是消费商,即原有的传统的再生产循环的链条会更短,更细分化,也更碎片化,而一个产品的诞生,是依赖于生产企业的发明与创造,还是是基于消费者的需求?我认为是这两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即企业不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消费者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那么这个需要到底从哪里而来?首先,这个产品的需要分为物理属性与精神属性的产品需要。
一,物理属性的产品需要来自于对于原有产品物理属性需要的满足的效率的提升的连续性的创新。
二,物理属性的产品需要的非连续性创新,即新的物理属性的产品需要的满足直接让原有产品的物理属性的需要满足成为多余。
三,精神类的产品需要来自于什么?
人类共性的几大类精神需要:
1,欲望 2,安全感 3,归属感 4 爱 5 美 。
而找到了产品的需要,而最终决定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再到消费的这一循环过程的最终因素是成本,是谁的成本?谁最后买单,就看谁的支付成本。而影响这个支付成本的最终因素又是取决于什么?竞争对手的投入成本。即消费者最终的买单成本取决于各个生产企业的基于市场竞争的投入成本。所以,看一款产品,不是看需求,也不是看研发,更不是看生产,而是要看这个产品的整个的再生产的循环所涉及的整体的系统的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之间的规则与关系。
江大宝:
想起了马斯克的“一”:成本。
供需关系的底层是欲望的产生和满足,欲望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底层动力,求存也好,求发展也罢,都是欲望的呈现。而供需关系就像️的两端,透过信息这个支点一直处于某种此消彼长,此起彼伏的动态平衡中。商品价格的变化,更多的反映的是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影响商品是供不应求或是供大于求的关键在于信息差及供需匹配的时间差。
细化到单一商品的价格波动,即受到上游下游销售商的供需变化影响。而把时间尺度拉长来看,由归纳法可导出一定的规律性。由此,也产生了所谓的商品供需变化周期及行业周期。而放大到商业生态的尺度,行业与行业之间又形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商业生态圈。生态圈中某一物种的失衡都会引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或者说蝴蝶效应。这就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中提到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的关键就是构建在万物互联上的因果律。
而即然是生态,必然遵循生死的二元,因此商业生态必然如自然生态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及盛极转衰后的向死而生。
爱美的大西:
昨天在万达,我看特斯拉一块屏幕杵着,没有理想one的内饰一溜长条平板好看。极氪外观内饰也好看,就是底盘太低,理想ONE的底盘高;反而刘亦菲代言的大众电动,上头还有只可爱的皮卡丘摆着,我却没有看的欲望。可能换成肖战王一博我会多看几眼。
消费者这一端看一款产品,很多时候看不到那么多关系,内在,实际技术,就比如五菱宏光mini的火爆;
看一款产品的角度,还是要看这个人的角色是什么。是厂家,是经销商,还是风投……这又有点像七夕礼物,可能会买这个礼物的理由,并不是这个礼物本身的所有机关算尽,而是在礼物之外。
贾记春:
就像我们做服务设计里面常举的案例,客户说:你说了半小时了,挺辛苦。我也没听懂什么扭距,我就买那款红色的吧,红的喜庆。
江大宝:
一部分消费欲望是自发,这类的一般都是民生类的刚需,商业社会,绝大部分消费欲望是被信息媒介激发的。
爱美的大西:
对,比如看十三邀钱理群那期,如果单向线和百草味联名款零食又推出,我会买。
江大宝:
十三邀这期结尾钱理群邀请许知远放空那段,真是经典。
棒棒糖:
供需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供?而又为什么会有需?生理层面的基本需要,是基于个体求存即个体存在度的需要,而产生了基础的社会分工与协作即基础的供需。而人这个动物复杂就复杂在其还拥有一个思想制造的“我”,而为了维持这个我的存在度,欲望就滋生了,即这个需求可以是无限的,随意的,或者是可以被影响的。
人类文明是什么?是人类依据那些能够有效的整顿及维系人类当下的生存结构及环境的有效生存的经验的累积与抽象即是文明,东岳先生讲逻辑变革带来了人类文明的演进,我觉得是人类自身的存在度的变化导致了人类文明的演进。而至于看得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其背后的本质都是基于市场经济的效率,即效率高,存活,效率低,淘汰。
如何看一个商业的整体性?宏观看生存结构及环境,看得是文化对于个体自我形成的影响,看到了这个即看到了他们思想上共有的那个我的共有特点,看透了这个,即掌握了他们需要的全部,而需要要转变成需求,就要涉及成本要素的考量,而成本要素的本质不是基于消费者的支付成本而是基于市场经济下的竞争对手的效率成本设计的考量,有了这两个大的方向,然后是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目标的制定,任务的分解,流程的细化与执行。
这其中包含了基于经营战略的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的管理方式,基于竞争对手的组织内外资源的匹配与管理等等等等,所以,一个商业组织生态起始于哪里?一个企业家对于当下整个社会文明的洞察及其对整个消费者群体需要的洞察,而这个洞察即是一个商业的起点,亦是一个商业生态的起点,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社会亦是,消费者更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企业存在死亡,或者猝死,本质上是其没有跟随消费者的变化,其更本质的原因是死于竞争,即一,没有洞察消费者真正的需要,二,消费者真正的需要满足没有发生在你的身上而是其发生在了你的竞争对手的身上。
江大宝:
这个话题涉及面太广,我刚才发散了一下赶紧收回来,不然饭也别吃了,觉也别睡了,开始查资料写论文[旺柴]
棒棒糖:
再大的屁股,都有一条合适其的裤衩。
江大宝:
大部分商家是随着潮流在走,这里面绝大部分是用随大流的借口来替代思考上的懒惰或不作为,这类商家的结局早已注定。而极小部分随大流的人是顺势而为,蓄势待发。旧秩序的打破,新秩序的建立需要革命,之于自然界的单一物种就是基因突变,而放到生态的角度就是物种大灭绝。
而要想以一己之力改变一个行业乃至一个时代,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势能不够,必定壮志难酬,这就是人置身于历史中的局限性。
棒棒糖:
天地人在我心中,这是高手,其他的都不是,随大流,符合人性,这是原始部落生存时代的求存经验的遗传,而明显时代的变迁超过了人类大脑的演变速度,自然绝大多数人还是再用原始部落时代的大脑来整顿当下的信息时代的求存问题,所以,那不是找死就是等死喽。
江大宝:
所以我们的幸与不幸都在于:
我们有思考的自由。
而痛苦的根源在于:
求之不得。
放下求,得自由。
湧:
体质性状求存需求有限,智质性状求存需求无限。电影院前排站起后排必须都跟着站起的浪涌竞争效应逼迫着人类的更深层次的智质性状储备调动,逼迫着文明的发生,逼迫着文明不得不以指数加速度前进,而这个尽头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就目前看,凶多吉少……刹车失灵,人类文明的列车正向着死灭的深渊飞奔,谁也难以幸免,谁也无法自拔……
棒棒糖:
钱德勒思想被忽略的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学家们不知道,在产业社会和工商企业之间,存在着一个“产业组织的形态”。人们不知道企业之间的分工,不是“社会分工”,而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可以简称为“产业分工”。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产业组织”,或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组织。
无论理论上承认不承认,无论经济学家愿意不愿意,产业组织的形态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那些跨国大公司一直扮演着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角色,并且用“看得见的手”控制着产业价值链,乃至产业价值链网络或产业价值链生态,以维持自身乃至整条价值链的再生产循环。
这是产业社会深藏不露、秘而不宣的秘密。唯有如此,那些体量庞大的公司才能够维持持续的盈利水平。反过来说,离开了基于产业链生态的供求关系体系,任何企业都难以防止降价促销的恶性竞争及其灾难性的后果,都不会跨越时间和空间集中配置资源去谋求产业升级及其核心竞争能力。
日本三井财团及其三井物产,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扮演着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的角色。日本企业抱团打天下的意识是很强烈的,走哪都宣扬它那一套共生共荣的理念。三井财团依靠旗下的三井物产,掠夺高端资源,掠夺那些对他企业具有影响力和支配力的高端资源,诸如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能源,矿产资源,等等,从交流协作,到项目合作,再到资产合并,由浅入深,由远到近,循序渐进,打造产业价值链闭环,并成为掌控产业价值链网络的组织者。(参阅《三井帝国在行动》)因此,有经济学家惊恐的说,21世纪将是跨国公司的世纪。
如果这是不争的事实的话,那么基于产业价值链闭环,去构建供求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或厂商一体化关系体系,是企业生存竞争的不二法门,也是企业能够持续扩张并获取利润的根本原因。在这种产业价值链闭环的客观要求下,任何一个企业要么成为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要么成为产业价值链的被组织者。舍此别无他途。所谓当今世界之争,是一条价值链与另外一条价值链之争。华为的战略就是“超宽带,被整合”。
这样,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把各个利益主体或工商企业圈起来是重要的了。作为产业价值链闭环的打造者,或者,作为产业价值链的组织者,它可以用“产品”把相关利益者组织起来,也可以用“资本”及其利益分配的纽带把相关利益组织起来。在三井财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依靠一种“权力”,把价值链闭环中的相关利益者组织起来的。这种权力可以理解为支配力和影响力,来自于所掌控的高端资源以及预期的利益空间。来自于一系列协作、合作和合并的策略规划,以及共创、共享、共担的“抱团打天下”原则,等等。其中并没有一款性价比极优产品或爆品。
尽管最终还是要通过产品和服务来挣钱,但一开始并不一定需要有一款产品。只要各个利益主体能够彼此信任,只要市场的利益空间足够大,并且,彼此能够按照预期的市场机会及其策略展开精诚合作,就能够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体化关系体系,打造出一条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价值链。
现如今,互联网时代来临了,人们还可以用“IT软件”把相关利益者组织起来,形成供求一体化的关系。所谓IT链接。借用周鸿祎话,就是把用户先圈起来。至于靠什么挣钱再说。对资本市场来说,只要能把人圈起来,就有机会形成大规模的市场或商业机会,就值得对这些大规模连接起来的关系进行投资。
互联网使人们对“关系”,对一体化关系的理解更加清晰和明朗了。互联网实践使人们更加关注对关系的构建,并意识到在“产品供求关系”背后客观存在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颠覆自亚当·斯密以来的产品经济思维,形成基于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关系的互联网思维。
江大宝:
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看不见的手”自然有“看得见的手”。之于行业,就是因利益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各种行业协会和行业联盟;之于国家,就是“宏观调控”这只手;之于国与国之间,就是类似于“合纵连横”之类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