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当一年级学生家长近两月,说来时间不长,但自我感觉劳心劳力,疑惑甚多,比如说是否应该在他的学习上下很大的注意力;现在应该锻炼什么样的性格品质;体育锻炼是否是意志品质锻炼的好方法;对于他盲目自信我们是应该打压还是放任呢。。。等等问题。因此,结合之前听到的一些课程,还有在得到app的搜索学习,虽然不太系统,但对一些教育的误区还是给我提了个醒,也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这里分享给大家。
1、学习不是重点,待人接物与性格才是重点
现在家长都很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恨不得德智体美劳样样第一。但除去吃饭睡觉时间,孩子一天的时间最多也就12小时,如果都拿来学习可能都不够。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日常生活中学会怎么接人待物却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看上去特别小的事情,但是一件两件三件五件十件加起来,这个孩子变成很懂礼貌,很容易被周边的人所接纳。一旦被周边人接纳,他会产生强大的安全感,他的性格、人品就会变得更加的健全。当然学习良好行为规范的关键还是在于家长的示范作用。其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应该着重关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气。俞敏洪说,关键不是去告诉孩子性格和脾气应该怎么变化,而是家长本身脾气性格。“如果家长反复无常,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感。如果家长通情达理,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料的,孩子就不会产生稀奇古怪的脾气。”比如同样一件事,不能因为儿子干了就把他批评一顿,女儿干了同样的就不批评也不管;也不能因为今天心情不好孩子犯了错家长就打孩子,明天孩子也犯错了但自己心情好就赦免了。家长的政策不稳定,孩子对家长的情绪就无法稳定。只有当孩子对各种行为的结果有了合理预期,他才能真正学会什么事可以做和什么事不该做。正如大众所熟知的那样——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不要过度养育,而是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
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太少,而且太多,我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过度指导、过度保护和过度介入的倾向,比如说为孩子做他们已经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我们在新闻电视中也经常看到社会上的孩子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现象。人生总是一地鸡毛,偶尔会有成功,但更多的时候需要面对失败,因此家长要教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呢?有一个很基本的做法是,给他们正确的示范,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有依靠。但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给孩子具体真实的反馈。反馈包括赞美和批评。赞美的时候,要赞美孩子获得的成就,以及完成的具体任务。比如,孩子画画时,家长可以说喜欢他使用的颜色。而特别是在批评的时候,是为了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所以批评孩子要确保是在针对行动和努力,而不是针对人。其次,应该让孩子学一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到这个能力的培养重要的就是让孩子自由做游戏。很多家长会把孩子的日程表排得非常满,不是学这个,就是学那个,孩子几乎没什么时间做游戏。但实际上,游戏是孩子成长要做的第一件事。而且,真正的游戏,必须是孩子自己选择、自己主导的活动,并且要为了游戏而游戏,而不是为了实现跟游戏本身没有关系的目的。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想出各种有意思的点子,也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3、孩子的自信应该从哪来
现在孩子从来不缺自信,因为我们这一代都是使用鼓励的教育方法,但这种鼓励制度下的自信更多是盲目自信,容易走极端,而正确培养自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兴趣使然。俞敏洪说:“兴趣引导不是家长给孩子强加一个兴趣,告诉你必须干这个事情,而是根据孩子的天性,让它变成自己生命中的某个强项。一旦碰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成就感,有存在感。”我们家长不要强化孩子不如别人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如别人的事情,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建立某方面的自信。“这种自信一定不是说他这门课要学的多好,而是让孩子深刻的相信,不管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其实自己都是被别人接纳的。”其次,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也能培养自信。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做家务会带来一种“能做、会做”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觉得自己是勤劳的人,而不是废物。因为一个人如果什么事都有人帮忙,那他就没机会培养控制感,就会导致“习得性无助”。这里补充一点,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家长一定要放弃完美主义,家长要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孩子去尝试,去失败,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把事情做好。
培养小孩是一件特别复杂的系统,也许我们做不到从容淡定,做不到面面俱到,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经常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学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踩前人已经踩过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