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维特根斯坦在意大利“坎波卡西诺”战俘营的漫长时光里酝酿着非常极端的计划。第一,把自己的全部财产转让给哥哥姐姐们;第二,不再研究哲学;第三,通过诚实的劳动来谋生——长期过着贫穷的生活。
人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一直是个大多数人不愿意直面的问题。不同的人活法不同,活法不同的原因在于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不同,这种看法上的差异有时候是价值观差异,有时候是思维方法差异,有时候也叫做目的差异。不论是哪一种差异,我们终其一生的追求,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思维之一。
如果按经济条件来分,不论富贵或贫穷,人生的意义都应该在于存在感的体现。
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所提及——先天家境的差异不是个人可以选择的。人们只有通过认识差异并填补差异,才能做到经济条件的改善,也就是说财富的多少是可以通过后天勤恳改变的。但是经济条件的改变绝不能成为人生的追求。不然这一辈子怕也只能“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了。假如我们拥有父辈积累的财富,不论多少都不应该只作为财富延续或守护财富的载体,而应该探索财富之外的个人存在。个人存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活着的意义。
任何一个人活着的意义都不是“混吃等死”,而应该找打自己位于历史长河中的位置,要有自己的建树。古往今来,大多数豪门望族都偃旗息鼓了,一方面的原因正是因为财富传承的对象并没有强大的能力撑起祖上积累的金钱。通过隐藏躲避财富可能带来风险。由此可见,假如没有强大的力量守护财富,就要通过低调求生来避人耳目。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绝对的物质追求之后,是对绝对精神的追求,人的存在感是通过掌握多少真理来决定的,而不是财富多少决定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富可敌国的人多如牛毛,即便是一国之君也都成千上万。可这些人都被记住了吗?我想没有。正是因为如果只满足于物质,那么也就不会有什么建树值得被人记得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富人并不多,不过也有一个极具代表的例子,就是开头所说的维特根斯坦。
当维特根斯坦从战场回到家中的时候,就坚定不移的实施着自己的计划,他不但把财富都给了其他的姊妹,而且去了普赫贝尔的穷困乡村做了一名小学老师。要知道维特根斯坦的父亲是奥地利著名钢铁工业企业家,母亲莱奥波迪是经济学家哈耶克外祖父的姑表妹,同样也是银行家的女儿,父母都是名门望族。即便这样的家境,维特根斯坦的姊妹中却有三个兄弟自杀了。至于家族成员为什么有人会在这般优渥的生活条件中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我认为个中心酸并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的到”的。
在《魔术师时代》一书中,对维特根斯坦的另一个兄弟——保罗也做出了一些介绍,作者说道:
“就如同家中所有孩子一样,保罗也拥有极高的音乐素养,他在一战爆发前很久就开始致力于成为一名音乐会钢琴家。可是在一战爆发的最初几个月里保罗就受了重伤,以致于必须要把右臂的大部分截肢。另外,他还落入了俄国战俘营,直到1916年才重获自由。他回到家乡之后同样也在酝酿着具体的自杀计划,后来他通过无数练习研究出了自己特有的踩钢琴踏板技巧,即使独臂也能进行最高水平的钢琴演奏。……由此,他终于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作为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之一的保罗,如果不是因为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恐怕早已自杀身亡了。财富只能帮助平庸之辈,却帮不了想要体现存在感的有志之士。
大多数人误以为只要有钱,就可以高枕无忧,就可以快活生活,以为就像《寄生虫》里的台词——“不是因为有钱却善良,而是因为有钱所以善良”,这样想的话完全大错特错!幸福与否,善良与否,结局快乐与否,全在于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
财富能解决的只是世俗问题,人生的终极问题是财富解决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