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我始终没有办法静下心来读完四大名著,为此,还曾一度耿耿于怀。
前几日偶然在广播里听到一句:有些书,读懂了是一生的修行,读不懂,便是一生的幸运。
我决定放过自己,要么是修行不够,要么足够幸运。我没有办法从这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里探寻小说的真谛,那么我心目中好的小说是什么样的呢?
一、主题思想是灵魂
灵魂是什么?人没有灵魂是行尸走肉,小说若是没有主题思想便是冷冰冰的文字。一般的主题思想无外乎人性、道德、时代。那些跨时代经久不衰的小说,多是饱含时代精神的,或是体现当时的某一种特定的政治背景。
像《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我没怎么看过的,还有前段时间读过的《一九八四》,虽然也是囫囵吞枣的看,但也可想而知,作者一定也是饱受当时社会的摧残,看到一些人丑恶虚假的嘴脸,才有这样的想法,去写这样一本看似匪夷所思但又觉得合情合理的讽喻小说。
越是经典的小说,它要体现的思想可能有很多,小到对某一个不起眼的人物的刻画可能就是一种对社会的印证,但它最主要的思想确只有一个,并且越精炼越好。《水浒》体现的是一个“逼”字,《三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红楼》我觉得是个“梦”字,《西游》是一个“难”字。当然,这只是我最浅显的理解。
二、结构是骨架
小时候画画都是从上往下画,所以只能画极其简单的平面图。后来大学的时候专业的老师教绘画课程,老师说:无论什么样的画面,平面的、立体的,彩色的、黑白的,人物、建筑还是风景,起笔之前先看结构,确定大致的框架。框架确定好,再去定小框架,最后再去增添细节。果然,这比我当初自己画画时天马行空又无从下手的感觉好很多。好的小说也是如此。
小说小说,它必定是一个整体,有头有尾有枝节,越是长篇小说,这些结构就相对应的越繁琐。就我读过的来说,多是以时间为序,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在各个时间节点为他制造一些特定的事件,以此来体现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文化。
当然,也有些小说的时间感不强,那么也就是主角虽然就一两个,但是配角很多,作者用更多的笔墨去润色这些配角,便弱化了时间的顺序。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需要精心安排,规划,就像什么时间节点要发生什么事一样,一个人物要在什么样的场合下出场,这些都是小说的骨架。
三、人物刻画是肉体
肉体是依附于骨架之上的,也是灵魂积聚的宿主。所以主角的刻画,其实就是作者的思想所在。
以前老师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小说中的人物刻画也是一样的。他不可能就是我们平淡生活中真实的一员。但是他绝对来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只是他应该会聚集某些光芒,或者某些悲惨于一身,他定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大多数读者在第一遍看小说的时候,往往就会将自己赋予到主人公的位置上。如果读者在这个人身上,找到不到一处自己能感同身受的地方,那么这本小说,作者读下去的意愿也不是很大。
所以,人物刻画很关键。小说应该在定好主题思想和结构以后,就该一方面考虑好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能挑得起主题思想的大梁,一方面还要考虑这样的主人公能够被哪一类人,或者哪一个时代的人所接受。引起共鸣是关键。我想这大概也可能是我到现在仍不喜欢《红楼梦》的原因,但是相比于10年前,也没那么排斥,或许再过个三五年,我再多一点人生阅历,再读《红楼》会觉得相见恨晚也不一定。
四、语言是皮囊
每个作者的写作风格都不一样,最最直白的体现就是在语言上。一个人对文字的把控,也会决定了这部小说是大放光芒,还是归于箱底。
别人推荐的再好,翻开一看,语言或是晦涩难懂,或是枯燥乏味,那主题思想再好,能坚持读下去的人也甚少。董卿曾说:这世上没有那么多人有功夫去通过你邋遢的外表发现你优雅的内在。
就小说故事本身来说,说来说去也就那么件事,如果用到小学时候的段落概括或者思想概括,三两句话的事。但是这个故事或惊险刺激,或凄美婉转,又或是出其不意,这些都是看作者对文字的把控。用怎样的文字描述最能体现当时的境况,又能撩拨读者的心,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这也是需要作者好好思量的。
就像古人写诗,可能某一句中,就某一个字得高人指点,顿时觉得“妙哉妙哉”,甚至在后世成为一段佳话。
最后说说我自己吧,我很是羡慕那些一出口就是金句的人,有的华丽奢靡,有的一语中的,有的凄绝唯美……看他们将各种形容词名词副词换番使用,得出一个个让人心动的句子,我实在羡慕不已。
但我知道我不行,至少目前的我的不行。所以就小说这一块,我还是不敢去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