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乱想的人,多半会伴有焦虑、敏感、抑郁、易怒、失眠多梦、精神衰弱,容易受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等问题。
准确的说,这种胡思乱想叫思虑,或者叫杂念,这种状态也就是大家说的心猿意马。任何没有入静,没有提起觉知,没有定力加持的头脑活动,其实都只是我们这个肉人的念头在纷飞,这并不叫思考。其实是在我们的业力之下,做所的自动化反应。
现在我们的大脑,因为大量的胡思乱想,而十分的疲惫,我们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迷失在各种思绪当中,而这种超负荷的能量消耗,会使我们的大脑停止进化,从而限制智力的发展。简单说,想太多,会导致我们智力下降。从医学角度说,长期的心猿意马、思虑过度,会导致我们的心肾受损,精神衰弱,焦虑不安。最关键的,会让我们远离智慧,所以就会越难成事儿。脑子也会因为这种大量的空转而搞报废。
这种心猿意马,也是导致我们不幸福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在我们这短短的一生中,耗费了大半生迷失在这些胡思乱想中。在这样心神不宁的状态下,其实我们也就脱离了当下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因为我们的念头,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因此,我们就错过了许许多多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人、事,还有美丽的风景。
而最疯狂的是,竟然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没办法,这就是所谓的生活,生活他就是这么的苦,就是这么的一团乱麻,没有头绪,我们不得不这么过。
但是,我们的人生真的不必要过成这个样子。其实,我们只要慢慢的让自己学会做一件事,然后人生状态就会逐渐的开始发生改变。那就是入静或者静心。这其实也是我们修行的第一步。让自己心无杂念,全神贯注、清心寡欲。因为做不到入静,就无法拥有专注力,无法提起我们那一念的觉知。更不会让我们拥有在各种业力面前,不做自动化反应的如如不动的定理,这是先决条件。
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静呢?比如我们在考驾照的时候,虽然我们是动态的,但是在面对那种考试氛围,全神贯注在每一个步骤,那种状态反而是静的。所以,入静是指我们可以做到不被任何杂念带走,把自己的心,专注力,定在某一个点或者某一件事情上。这个时候的我们,无论是做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做,我们都是真正拥有了一个东西,那就是专注力,那就是当下。是我们成就一切事的核心武器。
不是说我们的心要无念,任何让我们无念的一定都是骗子。当我们可以做到保持这种专注力,在繁重的工作和复杂的生活中去修行,我们才有可能逐渐提炼起那无比宝贵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一念觉之。在我们提起觉知以后,就可以自在的,清楚的看着各种念头(有我们的,也有他人的)不断的在我们面前流经。不管在任何的念头情绪,还是在无常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做到【如如不动观】,就是不做反应。让我们再也不被这个业力所控制。也有人叫这种状态为【临在】,如果我们能以这种状态活着,那就可以说是真正活在当下了。
只有活在当下,我们才可以做到所谓的观自在,《心经》里说的。可以看清楚自己的思绪,来来去去,对我们看见的所有情绪都不加以评判。以一种放松而专注的心态去觉察他们。就像是自己跳出了自己的身体来看自己。
观给我们提供了先退一步的权力,让我们获得了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通过观,我们才有可能看到这个事物表象之下的本质和规律。
在每一个当下去致良知,把良知当成我们最好的老师。以百分之百的诚心去对待。唯有良知光明了,并且百分之百的信他,不忽悠,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当我们提起的觉知,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慢慢地,就连所有的念头的流经,都会开始觉得变得模糊,最后完全都看不见的时候。眼前这时候就只剩下当下我们在关注的这一件事。这个时候的状态就叫着心流,这也是我们工作、学习,做事情的最佳状态。心流状态下的效率,是平时的n倍。也可以创造出很多平时无法实现的成果和奇迹。这就是学霸,事业的佼佼者,成功人士的秘密武器。其实,也只是比我们更专注,可以更多、更轻松滴进入心流状态去做事而已。
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永远,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时时刻刻都保持临在、心流状态。如果时刻提起觉知,保持如如不动观是如此的简单,大家也就不用修行了。当念头升起时,要立刻停下来,静坐片刻,去当下格物(这也是格物致知的终极目的),去正念、去为善去恶。
无论我们多么通透,我们也要面对这个复杂无常,变幻莫测的人生。我们毕竟也是依赖于我们的这个肉身,生活在这个由纷繁的,由相组成的世界里。起心动念在所难免,而我们要修的是格物致知的功夫,要的是长久保持这种入静的状态,练的就是那一念觉知,也就是致良知。还有那个如如不动的定力。甚至需要我们几年甚至几十年不断的,反复地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各种的事上去磨练。
大事大磨,小事小磨,有恒心,朝闻夕死,功夫自然就会越来越深。最后一句话总结:停止胡思乱想,活在当下,静能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