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回郑州,在疾驰的列车上,看着窗外总会引起深思,我喜欢那个速度欣赏美景。
打开《非暴力沟通》进入自我“解剖”的时刻,认识到谈话方面更细微的差别。
需求、感觉、评价。
1.人的最核心本质是需求。各种各样的需求,本能的吃饭需求以及性需求;精神方面的需求等等。
2.感觉有喜怒哀乐等等,用来表达此刻自身的情感。当本能没有被满足,就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嫉妒(为什么我没有像他一样帅)怨恨(有钱人都不是好人)悲伤(失业了)
当然当需求被满足就会产生各种良好的体验。
3.评价别人。人很容易评价别人,也很容易受本能影响不假思索的对新认识的人进行“归类”用以节约大脑思考消耗。
别人约会迟到了,我们很容易评价:他总是迟到,或者说他是一个不守时的人,或者说他没有信用。又非常愤怒,气愤。
此刻我们的需求是希望对方能够守时,准时到达,而当对方没有安时达到后,就产生了愤怒的情绪,然后带着愤怒情绪对迟到人进行评价,归类。
三个概念层层拨开,原来最深的是需求,是被掩盖最深的,况且我们的文化又是特别不善于表达需求,人被“压抑”,又总希望需求能被对方猜到,呜呼!哀哉!
解剖自身,不会刻意的黑化一个人,争取以客的态度看别人,但是情绪方面却一直是一个短板,在生活中被阴影笼罩,无处安放的情绪,如同一头野兽,至今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驯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