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接收
2019年12月4号下午走向研究室的路上,手机邮箱提示收到一封新邮件,看到标题加粗的“《XXXX》编辑部”7个大字时,瞬间屏气凝神。
下行“论文YYYY评审退修意见”顿时往心头蒙上层层紧张与担忧,但下意识飞快自我安慰道:
“‘退修’,就是退回来修改之意,并未拒稿呀,快点开邮件全文核实!”
激动地点开平生第一份专业学术期刊的论文评审回馈,是常规的两位期刊外聘的审稿人点评意见,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位评审之具体修改建议首句写道:
“这是一篇水平很高的园林研究论文,文献搜罗广泛,考证分析细致,清晰解释了‘ZZZZ’一景的演变过程,是对古代风景园林史的有益补充。”
简直是强心针+定心丸。
接着读下去,不由得倒吸几口气:
大到文题相符度、文章架构、逻辑推演,细到某段关键论点因史料佐证不明确的存疑,具体到开篇之引言、结尾之结论讨论的补充以及部分章节的建议压缩……
列出了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待修改完善之处。
2019年12月5号上午,接到《XXXX》杂志社某位编辑的电话通知,说为了加快审稿,稿件还被送给了第三位外审,已将第三份评审意见发至邮箱。
点开题为“评审催修”的邮件,第三位评审再次提及篇章逻辑不通顺之处,建议以主题句重组小节标题,并指出一张分析图的图名不妥。
02-解构
电话通知中,杂志社编辑要求结合三位审稿人意见综合修改。
而三位评审基于不同专业视角的提问与修改建议,实质上解构了我那篇投稿。
这种解构,中肯又棘手。
中肯在于,其实那篇被约稿的投稿是deadline当天23点投出的,而那天中午12点,导师才给出基于初稿的篇章布局大修改意见,即,那是一篇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快速重新排列组合改写出的稿件,完成后抓紧投出,受时间所限,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与内容是否充实完善已无暇顾及,于是三位专家的评审意见针针见血地指出了匆忙导致的种种不足;
棘手在于,加上导师,目前有4位专家修改建议,都很中肯而有建设性,以致于第一位评审的肯定都不再令我那么欣慰了,心中念叨着这位素未谋面的专家之所以认为投稿“清晰解释了‘ZZZZ’一景的演变过程”,是因为TA自身具备高度概括能力,可以通过我给出的史料与不够顺畅的论述演绎进行再组织。
与论文一起被解构的,是我自己的论述思路。
自身逻辑的解体坍塌,简而言之,就是“泄了气”。
03-重构
被解构泄气了咋办哩,那就深吸一口气再鼓气、重构呗!
4号接到评审意见后飞快联系导师和已成为隔壁大学老师的学姐。先是飞奔宝宝刚满月的学姐家求教,虽然学姐相当“感动中国”地一手抱娃一手拿论文读了会儿,但宝宝当天不舒服,大家忙着照顾娃,实在无心文章;
5号尝试自行修改,并将新逻辑讲给学妹听,一致认为重构成功、行文通顺,安心了不少;
6号早上刷牙时思考文章结构,觉得还是有问题,到研究室后与学妹们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行文逻辑与现定题目不够吻合,重构的思路再度被解构……
邮箱及电话通知中,编辑强调按杂志社2020年的专栏规划与稿件统筹安排,最好能12月8号号即本周日提交,以便周一送去终审。
6号傍晚仍处在多重解构中的快快同学,不停地深吸气以沉住气,以再度于有限时间内完成论文的完善式重构,助力顺利发表第一篇论文,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