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一八年二月十五是大年三十,准确地说,它与除夕是两个概念。如果硬要把它俩扯到一起,我们可以这样称呼,三十晚上是除夕。
除夕是过去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它是新一年开始的前夜。除是去,易,交替之意。因为要月穷岁尽了,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在这个日子里总是想抛弃生活的烦恼与杂念,全身心投入爱与情当中去。
我家住江苏涟水,地处黄谁大平原。与其它地方相比,因其承载历史的厚重,在许多节庆点上的礼仪风俗更接近于历史的原计原味。我品读周围人写的关于承载中华文化的文章,在日常生活里,我总能感觉着,并且被其中浓浓的节日情绪感染着,有时候不能自拔,特别如今晚的我,远在异乡的这个大城市,冷冷请请,除了门外的车流声,以及没有人气烘托的五彩霓虹,还有那路道两旁的灯笼在风中晃悠,一点年味儿也感觉不到,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徐夕年味在农村。
我虽然不在家乡,但是我知道家里人现在正在干什么。大年三十上午,是旧年集市的最后一集,大部分人家的年货都置办得差不多了,可是这一天集上还是人满为患。人们对年货做最后一次查漏补缺,那些从异乡归来的人们儿,不管有事没事,都会怀揣着喜悦的情绪,到集市上张张瞧瞧,以达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你问究竟是为了什么,谁也回答不上来。反正是一趟满足儿。
这一集,人上得疾,散得也快。没有人指挥,更无人调度,一切皆是自然而然,是一年中最没有雕饰痕迹的聚散。它没有功利,只有开心的情绪。人们的一切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经不住喜庆情绪的稀释。
中午的饭也算丰盛,但是身处和平盛世的人们,都已不在这点上讲究了。他们要的是写满希望的大红春联。小屁孩子拿着鞭炮在门口放,互相追逐嘻戏取乐。大一点的孩子帮着父母,把满满的希望与祝福贴上门页。
我记得我是小屁孩子时,玩鞭炮追逐到干叔家门口,他贴的春联让我发笑,因为印象深,所以现在还记得,上联是干四化我来劲,下联是大丰收我高兴,压封写感恩戴德。当时好笑,可现在想来,的确是共户党做了好事,老百姓记在心上了。
春联与李世民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李世民是一代明君母容置疑,但应了那句一将成名万骨枯骨的话,替他战死和被他杀死的人大多了。于是精神上恐怖也是自然而然,大将秦叔宝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
最早的春联便也出在唐朝,据讲是723年的刘丘子,他写了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八个字。是写气候的,可越往后内容越丰富且宽泛了。
春联贴后,全家便要祭祖了。以前,祭祖是在家中,形式是很复杂的。现在要简单多了,去买些冥币,串花,到公墓去祭奠一下,但是心情是一样的。
祭祀节曰,在中国有四个,分别是请明,中元,重阳与大年三十。人们在这四个节日里祭礼,心情是不相同的,大年三十的祭祀重在团圆之际,活着的想起与自已有恩的人。
中国人一般不信鬼神,但对祭祀的看重却不比任何宗教仪式差,从孔子始,祭的是一种崇敬和怀念,以此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不信鬼神但有不忘祖先恩德的历史情节。
晚上最为热闹,饭后与电视晚会间有一时段,每家每户都搬出烟花来,最兴奋的还是娃们,其实大人也高兴,只不过不象小孩那样不加掩饰罢了。
不是阴天的天空湛蓝谌蓝,星们闪烁其上,远处不时有孔明灯升起,它象精灵,在天空里飘忽不定。不知是那一家先开了头,于是整个村庄便火花闪烁。有红的,蓝的,黄的各色升起,似天女撒花。每一声巨响后,四散的火花形成各种形态,它们装点着整个儿村庄。年味在这响声与四溅的火花中飘散开去了。
零点的钟声响起来,那炮仗的火花烟味还未散尽,开门的鞭饱便又连上来,此起彼伏,有远有近,一直延续到第二天早晨。人们起来,新的一年新的一天便开始了。
我在这城市,也看到窗上的窗花,还有倒贴的福字了。但我怎么也感觉不到丝毫的年味,只觉一种人散去后的落寞。那对福字的祁求在千百年来的氛围中了。这所谓繁华的闹市,平日里浮躁喧嚣,而真正到新春佳节的时候,便显出它的苍白无力了。
我忽然又想起来,小时候,我打碎了一只碗,母亲赶忙说岁岁平安,我觉得奇怪,其间又有童言无忌的话,现在想起来,这些都与深夜里,母亲十二点时悄悄放在枕边的压岁钱一起,构成了浓浓的年味了。
年味在除夕最浓,而在这城市,我感觉不到,我只有回到家乡里去了。今天是除夕,此刻,我的家人大概已包好了万万顺(饺子)正在电视机前看联欢晚会了吧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