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作品
安妮宝贝出版《七月与安生》时,我还是个内心阳光,相信一切美好的大学毕业生,打了鸡血似的准备北漂出一番自己的天地,那时的我,谁稀罕什么安妮宝贝?名字听着都恶心。
直到2010年,偶然看到了她的文字,才想起这个矫情的名字。此时,我年过而立,正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由于修为不够,竟跌入“悲观主义”洞穴。安妮宝贝初时作品的颓废感正符合了我当时的状态,一口气看完了她所有作品。
在对的时刻遇到合适的书,你便和这个作者谈了一场恋爱,无论什么年纪......
颓废悲观的状态持续了一年,慢慢理清自己的所思所想,回头再看安妮宝贝,自然觉得她如此的不成熟,也映射出曾经不成熟的自己。但,毕竟曾经爱过,还会去关注,还会习惯地买她的新书,看着她的变化,也看到自己的成长。
关于剧情
剧情与原作品有不小出入,原作品是短篇小说,因此电影加入了很多内容,更丰富、更饱满、更又味道。
也许是代沟缘故,现在的国产青春片总让我觉得过于的直白、嚣张、不切实际,让我不忍直视。
《七月与安生》相对内敛,虽然也有一些比较狗血不合逻辑的桥段,但整体感觉还是流畅自然的。美好、甜腻、痛苦、挫败、尴尬,这些青春少女所有的可能性元素都在此片中倾情绽放。
马思纯和周冬雨将七月与安生演绎得很好,乖巧可人和自由不羁,每个女孩身上都有这两个特质,只是每个人凸显的特质不一样。
也许每个青春都呐喊过“怎么活才能跟别人不一样啊”,最后每个逝去的青春后都过着“跟别人一样的”生活。
“每个人都不容易的”,无论每天过着“酸甜苦辣人生”的安生,还是“每天躲在象牙塔里”里的七月。
关于影像
有人说,《七月与安生》是在向岩井俊二致敬。在我看,致敬谈不上,但此片确实借鉴了很多岩井俊二的拍摄特点,逆光、前景深、跟拍、多机位等等。尤其是逆光的运用,两个女主角的脸时而真实时而朦胧,就像少女的心琢磨不定。
描述两个人的美好时,影片的色彩,是我喜欢的暖红、暖黄色调,虽然场景大多黯淡,但是整个基调是温暖的,就像二人之间暧昧不清的同性友爱。
描述现实和残酷场景时,影片的色彩就变成了惨白。比如三场浴室的戏,从橘黄到蓝灰再到冷白,代表着两人从形影不离到若近若离到分道扬镳的过程。
电影结尾处,七月,不,应该是七月心中的那个自己,自由出走的她孕育在明亮的阳光下,光晕时时打在她的身上、脸上,朦胧唯美地让人觉得心疼又欣慰。镜子中的安生和七月成就了彼此。
若说到与岩井俊二有关,应该是那个与《情书》一模一样的镜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