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与教育
石中英说,教育应该将人生境界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致力于强化人们不断地提高自己人生境界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起提升人生境界的信心,并激励和引导他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这是21世纪教育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 。
心语:
无教育,不人生。前天,种媛媛老师做了一个关于阅读的主题讲座,我惊奇地发现,她没有局限于阅读,她谈了很多阅读之外的话题,这些话题关乎学生的发展,或者是人的发展。殷丹丹老师回应道,媛媛老师的讲课让她想到了种化良校长的“生长”的意义。遇见种校长,我说,你的金句已经被我们的年轻老师引用了,你自豪不?种校长很谦虚地说,有很多好的理念,你刚开始听的时候没有感觉,往往都是在经历了一些事情或思考后才会顿悟。
作为个体幸福和社会发展促进器的教育,以人为本,自然要关注人生的境界问题。《大学》里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达到儒家所崇尚的人生境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洞穴中的囚徒”形象地说明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人们的“心灵转向”,从低到高,从黑暗到光明,从丑恶向美好,从虚假向真实,从意见向理念。
当下,社会的功利化、教育的功利化导致教育者对人生境界及其与教育的关系所知甚少。不关注人生境界的社会不是健全的社会,不关注人生境界问题的人生,不是健全的人生,不关注人生境界的教育,是一种不健全的教育。教育不仅应该是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具,也应该是不断提升个体生命境界,并通过它引导社会发展的工具。
境界提升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一个比较复杂和艰难的过程,一个内在的过程,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教育是防止人生境界堕落的利器,也是促进人生境界提升的利器。
石老师认为,“由于师生关系的特殊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教化作用。因此,教师的境界就会影响学生的境界,教师境界的高低影响到学生境界的高低。从这个方面来说,想培养有境界的学生,教师自己必须首先加强自我修养,成为有境界的教师;教师教育也必须首先超越“专业化”的标准,将培养有境界的教师作为自己的主要目的。”
B
儿子问我,为什么外国人的话(名言)那么有哲理性,我们的名言显得没有哲理性?
我问,你说一句咱听听。
他没有说。我也没有再追问。
为什么会有这样感觉?
其实,我也发现外国人的名言,更生动,请浅白,当然,这些话都是中国人翻译过来的。我们的名言,特别是古代的名言,好像都是骨头,硬邦邦地,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可能就比较容易懂。为什么古人不说的生动些?比如,英文中的“no pain ,no gain.” 翻译成中文,通常是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Pain的本意是痛苦,经历痛苦,不过作为一句习语,可以变通理解。
我想,东西方文化差异,由此可见一斑。拼音文字和方块文字的区别,这里可以找到。方块字特别是古代的书面文字,受书写工具的影响,受印刷技术的影响,字少,表达意思要准,难度大啊。流传下来的都是书面的东西,口语化的东西无法保留。拼音文字呢,大体也是如此。
之前,我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是儿子的提问促使我开始深入思考。
C
在第九届的亲子春游启动会上,我分享了几张照片。尽管自我感觉紧张,整体看,陈莉主任的主持还是挺好的。季媛的讲座一如既往地好。显文的分享也很真实、真诚。
班主任们匆匆忙忙来开会,因为下午校长要看他们排练的团体操。
每次大型演出类活动,校长以内行来指导,从服装道具,到入场退场;从音乐节奏,到创意思路,每个节目都提出来三四条意见,很中肯,也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