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主题
人类因懒惰而进步。
定义
懒惰:这里的懒,并不是指具有贬义色彩的懒,而是指简单地做事情,较少地做事情,甚至不做某些事情,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与勤劳,即努力地多做事情或不断地做某事相对立。同时,应当注意的是,不能将懒惰诠释为一种行为,也最好不要将其诠释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最好只将其当作目标与一种行为倾向。
进步:这里的“进步”也值得我们推敲。我们必须指出的是,进步是指人类社会中技术、经济、文化方面的进步,是比较宏观层面的。有益于大众的、具有较大技术、经济、文化意义的才能称之为进步。我打扫门前的雪,那不属于进步,但我若是给河流修一座人人都能通行的桥,这个便属于进步,属于经济与交通意义上的进步。
开篇论证
人类因懒惰而进步,在这里,我们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懒”,并不是指具有贬义色彩的懒,而是指简单地做事情,较少地做事情,甚至不做某些事情,是一个中性的词语。它不是一种行为,也不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而是一种目标和行为倾向。正是为了懒,人才会发明各种设备。人因为懒,所以发明了对数;人因为懒,所以发明了洗衣机。懒惰是人的天性,但并不代表懒惰就一定是坏的。懒惰造成了一种需求,使进步拥有了一个再好不过的动机:懒惰。人类史上的进步,绝大多数都是出于懒惰的目的的。我们发明汽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步行所带来的劳累,我们发明电脑,其最初目的是为了减少繁重的数学运算的劳累。我们认为,人类进步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更努力地劳动,而是减少我们的劳动消耗,提高劳动效率,是为了满足“做更少的事情”的需要,即是“人类因懒惰而进步”。
这里所提出的观点为:1.懒惰是人类进步的动机。2.人的进步更多的是为了懒惰而非更努力地做某事。
开始辩驳
分析
人类因懒惰或者勤劳而进步,实际上是一个追究目的比过程重要还是过程比目的重要的问题。我所进行辩驳的体系按照2个方面展开:
[if !supportLists]1. [endif]宏观角度,从人类史的进步与发展开始辩驳。认为勤劳只是实现懒惰目的的一种过程,是短暂性的,从宏观角度来看,懒惰才是人类进步的原因。
[if !supportLists]2. [endif]懒惰的两个效果:既是进步的动机,又是进步的动力。认为懒惰是勤劳的内动力,大部分的勤劳来自于对未来懒惰的追求。
基于正反双方的观点,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推导出对方将要进行辩驳的点。
[if !supportLists]1. [endif]正方的开篇立论很有可能举类似爱迪生那样的例子。比如,“爱迪生费尽千辛万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明了许多有益于人类的东西,这正是勤劳使人进步的生动例子。”当然,对方也可能拿这个来反驳我方观点。
Q:(思路)对方并未提及的是这些勤劳所带来的结果,或者他们可能会将结果——金钱、名誉等当作否定懒惰的依据。应该注意的是,金钱、名誉等资源本身也是实现懒惰的一种工具,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追求财务自由。我们所必须指出的是,金钱也是抽象的懒惰的具体体现与衡量价值。
[if !supportLists]2. [endif]开篇立论之后,对方可能会从过程的重要性来反驳。“虽然有了懒惰的动机,但不加以努力,那么这也只是一种空想,人类不是因空想而进步,而是因为肯去行动和付出,才会有所成果。”
Q:(直辩)对此,我们认为正方过度解读了我方的观点,我方并未否定在进步的过程中要加以勤奋才能成功。我方强调的懒惰不仅仅是一种动机,还是一种动力。实现进步的过程中的内动力是对目标的追求,也就是实现更好的懒惰的追求。一个有电锯的人不可能会再去钻研一把比以往的时代结构更加精妙的斧头,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更先进更便捷的工具——电锯。懒惰作为一种动力,是我们努力的理由。
[if !supportLists]3. [endif]对方也可能打定义战,主要以两种方面展开:1.炼金术师,他们炼制丹药,并不是为了懒惰,但也确确实实发明了火药。2.生活中大部分活动需要勤奋才能加以实现,而不是靠脑中的懒惰。
Q:(思路)对于1,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只是少部分情况,人类进步的主体仍是以懒惰为动力的,并且,火药虽然成功发明出来,但在其后来的应用与进步中仍是以懒惰为核心驱动力的。枪械的诞生正是因为用刀切砍敌人过于费力且危险大,所以使用了这种杀伤力更强大的武器。(但枪械的普及并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其杀伤力实在太大)对于2,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我们所论证的主题是懒惰使人进步,着重字眼不仅仅有“懒惰”还有“进步”,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琐事需要勤奋去做,但他们所带来的结果不构成“进步”。
辩证参考点
[if !supportLists]1. [endif]我们可以在主题上做些文章。
“人类因懒惰而进步”,其中的“因…而...”的句式表明其所强调的方向,该辩题强调的正是懒惰是人类进步的因,懒惰是人类进步的动机。
[if !supportLists]2. [endif]我们也可以从定义上入手,辩驳对方的观点。
若对方未给出明确的关于“勤劳”的定义,我们可以指出,没有方向的努力是没有结果的,一味的勤劳不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进步。比如,乡村的孩子上学要过一条大河,一个驾船老汉因此努力地将他们一个个摆渡到河对岸,这是一种勤劳的反映,但是,我何不为河流修一座桥呢?这样反倒方便了所有人。
辩题升华
这同样是一个重点:我们应该怎样升华这种主题?
其实,这里的懒惰,我们所一直提到的懒惰,并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懒惰。无论我们怎么去辩驳,都离不开一个最核心的要点,一个硬伤——我们所指的懒惰者,其实都是勤劳的。
纵使身体懒惰,他们的思维也不会懒惰,拥有一个追求更好的懒惰的目标,实际上意味着这个人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懒惰的人了。他是一个思想上的劳动者,在思想方面,他仍是勤劳的。
一个人最核心的地方,不是他的四肢、不是他的身体,而是他的思维,他对生活与周遭事物的思考。林语堂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把懒惰提升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可他的懒真的是“懒“么?他嫌旧打字机2000多个常用字粒又多又杂,用着累,于是发明了著名的touch type打字机,你说他懒么?他不懒。肢体懒惰,却勤于思考,这才是他所提到的懒的真谛。本次辩论所讨论的懒惰与勤劳,不仅仅是动机与过程的关系,那只是一个方面,更是在谈论一个思维勤劳与肢体勤劳的关系。这二者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占核心地位的,是”懒“,也就是思维上的勤劳。
该大纲是为进行辩论赛而准备的,初期分析的时候认为“人类因懒惰而进步”的论题在一开始会处于被动局面,所以决定采取了后发制人的策略。该大纲主要起指导作用,对于对方可能论证的点做了一番分析,并且在后来的辩论赛中对方也确确实实用了大纲中提出的论证点。然而,由于大纲中的许多分析仍偏于笼统,在实际操作中仍有着非常多需要文本补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