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三十年:文青已老,网络世界里还会有一方文学净土吗?

三十年网络江湖沧海桑田,当初的文学青年纷纷不惑知天命,今天的网络世界里是否还有一方文学净土呢。


我有一个微信群,算我在内还剩下六个人,时不时还会聊聊天,这个群建了很久,里面的朋友最早还是当年在榕树下认识的。

“榕树下”是一个网站,现在年轻一点的或许都没听说过了,我上大学的时候,古董般的榕树下还剩最后一口气,也算见证了这个传奇最后的辉煌 。

榕树下网站源于1997年12月25日美籍华人朱威廉创作的一个个人主页,到1999年8月,上海榕树下计算机有限公司成立,朱威廉招募组建编辑团队,一个属于网络文学的时代就此拉开帷幕。此后,网络文学网站不断创立,1999 年,红袖添香成立;2000 年,幻剑书盟成立;2002 年,起点中文网成立;2003 年,晋江文学城成立;2006 年,起点中文网分裂,17K 小说网成立;2008 年,纵横中文网成立……

彼时“榕树下”网站用户主要为18-25岁青年人及40岁以上的中年人,以中青年倾诉和表达思想、情感为主,坚持“文学是大众的文学”,倡导“生活·感受·随想”,使文学通过网络这一快捷的载体真正变成了大众的文学,使许多爱好文学的人好梦成真,并通过多年的努力凝聚了一批在华语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如韩寒、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李佳贤、邢育森、蔡骏、今何在、郭敬明、阿娜尔古丽、刘小备、三盅、楚惜刀、画龙、韩殇……

“榕树下”多次举办网络文学大赛,余华、苏童、王安忆、王朔、阿城、陈村、麦家、邱华栋、李敬泽、高群书、马原、陆川等名家均曾出任大赛评委。某种程度上来说,朱威廉和他的榕树下承担了一代文学青年的理想,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纯粹的文学环境。到2005年10月已拥有450万的注册用户,每日投稿量在5000篇左右,稿件库有300多万篇的存稿,并且以每日1000篇的速度递增。

在此之前,文学的发表途径只有少得可怜的文学报刊,被部分专业作家把持着稀少的上刊名额,而千禧年前后的教育催生了新生代青年强烈的写作热情和表达欲望,面对庞大的民间写作群体,传统刊物显得更为飘渺,对于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来说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存在。“榕树下”的网络原创精神使文学真正成为了大众的文学,让热爱文字的人通过互联网圆了文学梦,更让许多80后的作者有了放飞文字梦想的地方。

2000年,榕树下开始连载癌症患者陆幼青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生命的留言》,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广度的深层思考,全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开始瞩目“榕树下”。

2001年, “在污点上画出太阳”的艾滋病人黎家明的《艾滋手记》在“榕树下”发表,使更多的年轻人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002年,“榕树下”开始大规模与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不少深受读者欢迎的青春文学图书,如蔡智恒《洛神红茶》、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林长治的《沙僧日记》、今何在的《若星汉天空》、孙睿的《草样年华II》……也是这一年,朱威廉把榕树下以1000万美元卖给全球传媒巨头贝塔斯曼。

2003年,榕树下全面引入文学社团机制,把编辑权交给了热爱写作的优秀作者,最多时有七十二个社团,比较活跃的有雀之巢、田园、最恐门等。

2005年5月,“榕树下”与北大方正结成战略联盟,推出了CEB电子书,开始进入电子书这一朝阳产业,读者不仅可以读到"榕树下"线下出版的图书,更可以读到精心制作的网络杂志。

2006年,经营不善的榕树下被贝塔斯曼折价500万美元卖给欢乐传媒,网站一度呈现荒废状态。

2009年12月24日,盛大文学正式宣布控股文学网站“榕树下”,同时该网站进行改版,新版榕树下向大型文学社区+版权运营中心模式发展,2009年12月25日新版榕树下重新上线。

2010年1月4日,发起第四届榕树下网络原创文学大展,并与中央电视台举办“走过从前大型征文活动”。

2010年4月22日,榕树下进行系统升级,定位为“华语文学门户”,新版在原来文学网站的基础之上,增加群组、书评人、出版物试读等新功能,并开通榕树下视频直播间、组建中国书评人天团,同时举办榕树下民谣在路上、榕树下文学在路上等多个大型文艺活动。

2010年11月,榕树下荣膺《新周刊》“年度最有价值网站(文学类)”称号。获奖理由是:它最早开拓文学切入网络的可能性,也最早发掘网络文学融进大众市场的切入点,它曾让无数普通人的文学梦变成现实,也曾让许多小人物变成文化偶像标签。作为网络文学的鼻祖,13年后它再为文学找到了与影视音乐商业平台结合的多媒体之路,也为老牌文学网站提供了门户化的转型新模式。

这是榕树下最后的辉煌,2011年开始榕树下受同行业冲击开始显现颓势,尽管编辑团队开始大量签约作品以期通过版权收入起死回生,但终究无力回天,此后国内文学网站开启“混战模式”,经过一系列合纵连横,以起点中文网创始团队为核心的阅文集团整合了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榕树下、晋江文学城、潇湘书院等网站,独霸网文江湖。

此时的网络文学与文学二字已经渐渐背离,网络文学的定义畸变为无脑口水网络小说,与严肃文学没有丝毫关联,将文学青年表达倾诉的诗歌散文等全部抛弃,甚至传统形式的短篇小说也被放弃,它成了一个完全由文字构成的快消化职业产品。

榕树下网站于2020年8月25日正式关闭服务器,一代传奇成为绝响,但不知何时又被阅文集团悄悄复活,当成一个闲置的小黑板用来展示一些旗下的网络小说。

“榕树下”倒了,成千上万的文学青年“无家可归”纷纷出走,一部分成名的作家借着出版余热继续走高端路线,一部分文学青年转移到豆瓣,还有一些榕树下社团成员搬迁到了江山文学网,典型的是当时以中年为主的“雀之巢”,以“平民化,大散文,中年人,归属感(责任感)”为社团宗旨的雀之巢创建于2003年6月19日,社团会员最多时达3000多人,是榕树下规模最大的社团。随着“榕树下”轰然倒下,大批雀之巢成员投身到了江山文学网(一个同样以社团为特色的文学网站),于2014年建立社团“新雀之巢”入驻江山。

江山文学网成立于2008年8月28日,共有作者2万多名,发表文学作品33万余篇,是一家严肃性文学网站,包括中长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出版作品等,旗下作者遍布行政机关人员、商界、文化圈人士、在校学生等群体,其中不乏各省市作家协会会员,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原创网站。

雀之巢在江山文学网蛰伏到2016年,从副检察长职位退休的社团负责人李玲挑头,四处奔走联络以前的社团成员,创办了银河悦读中文网,该网站于2017年4月29日正式上线,是国内首家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文学·艺术·乐活网站,一直运行至今,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建站七年以来,银河悦读网已有注册会员(含22个团体会员)2万余人,已在全国21个省建立了41个分站,俨然已是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

说回榕树倒下的那一年,走图书出版路线的就不提了,转移到豆瓣的那一批在豆瓣阅读也收获了自己的幸运。

豆瓣是由杨勃(网名“阿北”) 创立于2005年3月6日的一个社区网站,以书影音起家,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

豆瓣阅读是豆瓣读书推出的数字阅读服务,2012年5月7日,豆瓣阅读的作品商店上线,正式发售作品,内容涵盖了小说、历史、科技、艺术与设计、生活等多种门类,定位为短篇作品和图书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有很多优秀的严肃文学作品都曾发表在上面。

从榕树下涌来的用户提供了很多无处发表的实验文学,严肃文学,豆瓣阅读开始举办文学比赛。

2014年,第一届豆瓣阅读征文比赛举办,共308部小说作品和84部非虚构作品入围。第二届是入围作品98篇,第三届入围247篇。第四届为366部,第五届则是2011部作品入围初选,699部进入了决选。这几届征文比赛的作品要求一直都是2~5万字。

2015年,豆瓣阅读从豆瓣分拆出来,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公司。

2017年12月,豆瓣阅读完成了6000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柠萌影业,预示着豆瓣阅读将严肃文学作品彻底打入冷宫。

从第三届征文大赛开始,就能从大赛页面看到以下的大赛声明:“入围作品需与豆瓣阅读签署独家授权协议,电子版独家版权、纸书代理权、影视剧代理权归属豆瓣阅读。”

由于独家授权协议,按照第三届大赛说明:作者不能直接授权作品到其他平台,需要先告知豆瓣阅读,由豆瓣阅读按照转授的方式来操作哦,且这份协议到期之后是自动续期。

第三届也明确提出了:“终选结束之后入围作品将定价 1.99 元进行售卖,作者将获得 70% 的销售收入。”另一方面,除了征文比赛外,豆瓣阅读也在通过自主发布等系统,来打造自己的签约作者和作品体系。

先通过大赛笼络原创作者以及优秀作品,然后签约,并且拿到相应的版权,并进行影视等方面的开发,最终实现变现。

然而这种征文大赛的签约,却正是豆瓣阅读让一部分作者心寒的原因。豆瓣阅读在作品定价上的背信,以及协议的霸道,还有赤裸裸将非签约作者当成炮灰的行为让大批作者寒心出走,再未回归。

经过豆瓣阅读编辑团队的努力,到今天,豆瓣阅读已经跟那些玄幻修仙小说盛行的网文平台没有太大区别,近乎泯然于众了。

跳出豆瓣阅读火坑的一批作者,如班宇、大头马等少数已经成名的开始走上作家正规军的道路,频繁出现在各大文学期刊,之后评奖、出书,一路坦途,更多的作者不得不带着自己的文学梦继续在网络世界里漂流,有一部分则流落去了简书。

2013年上线的简书定位是创作社区,在这里,你可以任性地进行创作,一篇短文、一张照片、一首诗、一幅画,每个人都是生活中的艺术家,有着无穷的创造力。

2014年5月,简书获得戈壁创投的天使轮投资。2015年,简书App上线。2016年6月,简书完成A轮数百万美元投资。2017年4月,简书日活突破230万,累计文章1,000万篇,日均新增文章4万篇,获得B轮融资4200万。

随即简书放弃首页投稿机制,开启信息流推送模式,搞得乌烟瘴气,满屏广告和低质量内容,大量用户流失,后来又引入简书钻和简书贝的虚拟货币体系,部分作者回归,网站整体质量也有所回升,但很快陷入币圈化,成了少数“持钻”大佬的自娱自乐,到了这个地步,简书的创始人简叔便也学着跟豆瓣阿北和榕树下朱威廉一样选择急流勇退,卖掉网站去过自己的小日子了。

阿北跟简叔会不会回归不得而知,但朱威廉曾经回归了一次。2018年,朱威廉联系了几位曾经榕树下的老同事,在上海创办“榕书”APP,熟悉的图标,熟悉的风格,宗旨依旧是倡导“生活·感受·随想”,通过与《故事会》和微小说协会等机构联合举办征文比赛的形式吸引用户,这是榕树下创始人阔别文学多年之后的一次回归,可惜他错估了时代变化,这个时候网络文学已经是脑残口水文的天下了,“榕书”昙花一现,很快就再次从文学爱好者的视线中消失,网络江湖留下一抹绿,仿佛在诉说着一代文学青年那些苦苦坚守的时光和理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