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完成所有工作,回到家里已经7:20分了,急急忙忙打开互加CCtalk参加晚上的学习,课程已经开始了小半,先听着,越听越觉得有意思,觉得很有感触,结束后重新又看了一遍回放。
今晚的课程是北京师范大学曾琦教授《挑战惰性知识》一讲。光听题目就很有意思,我一直不理解何为“惰性知识”!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分析,惰性是带贬义色彩的形容词,与知识搭配,知识也有懒惰和积极之分吗?哪种知识会让人变得愚钝?这些问题也激起了我的求知欲。
一、何为惰性知识?曾教授开篇则用了一个我也算比较熟悉的故事引人:《普朗克与司机的故事》,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并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大物理学家。他因发现能量量子化而对物理学的又一次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191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这个故事当时在我们深蓝名师班的一节外教课上也作为导入故事,但引用的视角不同。在这里,曾教授引用这样一个小故事为了能够让我们去体会到一种知识的发生方式有两类,一类是我们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了解的知识,是有用的、积极的知识,而另外一类知识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无非只是一种鹦鹉学舌式的表演,这种知识就是惰性知识。这个破冰的故事让我感觉一下子对名词有了认知和理解!
曾教授进而给出了惰性知识的名词解释,惰性知识是学生已经习得但是在实际中不能正确提取和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现在发现很多孩子刚学了一些东西貌似好像懂了,可是真的稍微有一点变化又不知怎么做了!
二、惰性知识的成因有三点:
1.知识没有网络化,
2.知识没有程序化,
3.支持没有条件化。
其实这几点都非常好理解,知识的系统性也是如此呈现的,程序化是一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并没有真正转化成一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没有条件化是学生并没有掌握这个知识应该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使用,如果他不明确适用的条件,就有可能出现该用的地方不用,不该用的地方乱用的情况。还有一个就是知识没有网络化,说到这里,曾老师又和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活动,让我们记忆北美五大湖,我地理比较弱,说真的,没记住。曾教授用了一个英语单词HOMES就结构化地组合了五大湖的名称了,我们都觉得很有意思!
三、知识结构化的观点抛出和释疑,我觉得结构化在知识的体系形成过程中特别重要,曾教授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结构是人的骨骼,而内容则是血肉,让我一直记忆犹新!也就是没有结构的知识是零散的,而没有内容的结构是虚泛的。
四、结构化的教学会让记忆更深也更灵活。或者更多的时候,曾教授是给我们一个知识系统化记忆的方法,她的知识性非常全面,引用的案例也特别贴切易懂。让我最回味的是她和孩子的数学学习交流,孩子对于9÷3=3比较好理解,表示“把9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而1÷0.1=10,孩子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除法不是越除越少,反而越除越多?这个问题也让很多听课的老师无言以对,充敏的曾教授用了倍数关系来解释,转换了角度和思维,大家豁然开朗了!我觉得特别有趣,就拿这个题目问我家里那位亲爱的高中数学老师,他的回答更有意思,还是用平均分的思维,他说同样的东西,当每人分得的越来越少,不就可以分给更多人吗?这个高三的数学老师一直让我膜拜,他的知识层次比我高多了!同时也可见知识的构建需要网络化的,只有网络结构化的知识,才是挑战惰性知识的有力武器!这个案例让我感触特别的深。
一个多小时的培训结束了,我还意犹未尽,对于曾教授推荐的书目,有空要找来看看学习!感谢CCtalk又为我们推送了这么精彩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