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言、象、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解读。我习惯于从文学的角度来看。
言,指的是语言文字;象,指的是意象,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具体的事物,具体的形象;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旨等。所以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特别注重“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推崇“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更推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来看这三者的关系。这两句诗,十个字,是“言”。它讲究平仄,讲究对仗,富有韵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字面的意思,也很浅显,用字也很平易通俗,但“直”和“圆”就有画龙点睛的效果了,让人在平淡中突然感觉到又很不平常。
再看“象”。在文学中,象,往往指意象,指承载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这两句诗中的意象,是大漠、长河、孤烟、落日。大漠、长河,体现了空间上的辽阔雄浑苍茫,是一个大大的背景,突出了边塞特有的风光;孤烟、落日,是特写,镜头拉近了,再体现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直、圆。再仔细看,色彩是温暖的。大漠,以黄色为主;长河,白亮的;落日,红色的,不灼人眼。
作者要表达的“意”呢?诗歌中的“意”,往往指“意境”,王国维又把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当然,也有时专指思想情感。王维的这两句诗,仅仅是描绘出了雄浑苍茫辽阔的意境吗?当然不是。还有孤寂,还有静穆。特别是“静穆”,能够从“直”中体悟到“静”,才是真正把握了这两句诗的“意”。“静”从哪里来?无风烟才直,连风声都没有,这一片广袤的天地是何等的静穆庄重?
再从生活中来看言、象、意。
每次我给父母买了东西回去,我母亲总会埋怨:“花那个钱干什么?”有时甚至会很生气,是真的生气。如果我只停留在“言”上,我也会生气:好心给你买件衣服,你还不要。下次再也不买了。
如果再进一步,看“象”呢?母亲不是不喜欢儿女的这份孝心,只不过她更心疼儿女的挣钱不易,不想给孩子们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罢了。这份埋怨甚至生气的背后,是慈母的爱子之心。
再看“意”。母亲有她的生活习惯和信仰。她俭朴一生,已经习惯了,总觉得旧衣服还没穿破,再买新的,实在太浪费了;年龄大了,就不用那么时髦了。而我呢,总觉得老人也要穿得时尚得体才好,辛苦一辈子,为家为孩子操劳一辈子,也该享受一下了。却没有想到,我的享受和母亲的享受,是截然不同的。是我太“自我中心”了。
孔子曾说过,君子的修养之一是“毋我”,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也可以加上一句,己所欲,勿施于人。
在《庄子·应帝王》里有一则关于“混沌之死”的寓言故事: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元。日凿一窍,而浑沌死。
庄子说,南海北海有两个帝,南海之帝曰倏,北海之帝曰忽。他们俩经常在哪碰面呢?就是中央之地。中央之地的帝王叫什么呢?叫混沌。混沌就是一个大肉球,什么都没开。混沌待倏和忽特别好,每次都热情款待,好得不行。倏和忽就想报答混沌,说咱俩怎么报恩呢?二帝商量说,世间人皆有七窍,可以去赏五彩啊,听至音啊,呼吸芳香啊。混沌这大肉球什么都没有,咱俩为了让他幸福快乐,弄个大工程,每天给他开一窍。结果七日之后,七窍开而混沌死,就在七窍全开的时候,混沌死了。
庄子要用这个寓言故事讲什么,暂不用管。至少,这个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己所欲,勿施于人。
所以,要经常想一想: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一定要记得:
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别人,可以叫共情、换位思考、自我分裂的成熟度或文化敏感。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具备这种“从以自我中心跳出来看问题”的能力。
所以心胸要宽广,眼界要高,努力争取站在高处看风景,庶可跳出“自我中心”。君不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大多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是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反映这个世界的。他们的悲悯情怀,不仅是属于本阶层,而是跨越了阶级、民族、国家、种族,是包涵整个人类的,比如《静静的顿河》。
附:
先把明象抄下来,以备常读。
王弼: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王弼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含有三层意思:第一讲《周易》的创作过程,顺序是:意-象-言。按《系辞》的观点应当是:物象-圣意-易象-系辞。纳入文学创作过程,则是:生活-情意-意象-语词化。第二层讲《周易》的接受过程,顺序是;言-象-意,这个顺序完全符合文学鉴赏过程,即通过语言把握形象进而领略意蕴。第三层进一步阐明了言的媒介意义,象的承载意义,意的核心意义,包含着形象大于思想(意以象尽,但象不以意尽),接受超越文本等丰富的美学思想。
作业:今晨的涂鸦还是有文字(言)和图片(象)组成,您通过阅读(察言)和看图(观象),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意思(会意)吗?
阅读“明象”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