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小组只对自己本组任务熟悉,其他组的任务只有听的份,没有充足的预习很难有补充纠错。
充分预习,课下时间不允许,全部交流讨论再板书小组讲解,课堂时间不允许。
解决办法1:
课堂内任务再精简,可以两个小组同一任务或每个小组任务再量小一点,板书简约,突出重点,节约展示时间。继续精简课堂笔记。
比如新闻语言的赏析,先全部自学五分钟(但是整个单元的新闻五篇课文,根本无法自学完,一两篇课文还可以),所以最好还是直接分给各组任务先自学。再交流讨论各组各自的任务,板书重点和关键词,讨论和板书八分钟内必须解决。剩余时间全班大展示,再补充,笔记。中间哪个小组浪费时间都有可能导致本节任务无法完成。
解决办法2:
不再上黑板板书
全部先自学5-8分钟,再交流讨论5分钟,然后个人和小组在自己位置讲解,指导大家做笔记。这种方式节约板书时间,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同学们的积极性,但是这和学校倡导的板书大展示相背而行。
问题2:
大单元教学到底怎么上?
新闻单元没有上单元导读课,直接感知内容,字词学习——新闻知识,六要素——五结构——品语言——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仿佛上成了专题学习课,教材还是一课一课的老教材。老师心中单元导读课,种子探究课,活动总结课等都没有清晰的模样。摸着石头过河。
不少同学反映,整合教材资源,节约了不少时间,但是总感觉学的不扎实。一下子阅读一单元的文章,这要求同学们提高阅读速度和预习效率,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占得先机。
解决办法:
在教学实践中再摸索吧……
问题3:活动课上的不太好
下午作文课第一节要处理上一节课遗留的尾巴,又要反馈检测(学案上的题),所以只有第二节才是进行的新闻采访。
1.理论知识十分钟
写提纲省略,有的提前写好了,事实证明,提纲写不好采访会失败
2.组内互相采访
边采访边想采访问题,确实导致采访问题的不连贯性,采访问题不具体,采访目的不清晰
3.两个小组互采
课堂互采看着挺热闹用心,但是对采访者的回答,采访人不能随机应变,没有追问,问完这个问题直接进入提前准备好的下一个问题,导致有的时候很不连贯,纯粹为了采访而采访。
4.互采展示环节可去掉
采访完毕后要马上进入采访写作,把互采在全班展示的环节删除,留出时间进行采访写作°
5.写作完毕后进行新闻播报。
播报环节能听出来同学们的播报水平和写作水平,当场点评会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