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一位84岁的老人在去付庄集上摆摊时犯了病,进了重症监护室,几天后去世了。
儿子有工作,全家生活得都很好,但习惯劳动的老人却闲不住,赶小集摆摊卖皮带;他妻子呢,每天4:00起床去翻垃圾箱,找可以卖的废品,算是“拾荒人”。
如今村里老人过世,很少有人说“一天福都没享”这样的话了,即使这样最后在“工作岗位上”过世的老人,平常的生活也是比较幸福的。不是孩子不孝顺,的确是劳动惯了的父母总是闲不住,愿意有个事儿干,儿女也一定阻止过,肯定是阻止不住,抱着“他高兴就好”的目的,让老人“随心所欲”。
有人说,老人摆摊、拾荒挣来的钱,或许不够这几天的icu花费,可是,即便老人不挣钱,该进icu花钱抢救的还得救。而他们依然干活,更多不是生活所迫,而是发自内心愿意自食其力,不愿给孩子增加负担。
大田里的活计都是有始有终的,有的老人呢,大田地在孩子们的“强迫”下,早已包了出去,但老人们还是闲不住,不是干这就是干那,想不依赖孩子就能过好晚年,衣食、医疗费用无忧。这些骑着电动三轮车风驰电掣的老人,有时也判断不好年龄,哪里会想到有些老人已经80多岁了。
村里的老人都很勤劳。上午,在电梯里遇到一个拄着拐棍的81岁老人,妈妈说:如今,他还打得了农药。
自己走路都要拐棍支撑的人,还能背上喷雾器打农药?
妈妈很肯定的说:能。
我相信这些老人都不是“要钱不要命”的人,他们只是闲不下来。特别是孤寂的老年生活,有活计干,就避免了更长时间的寂寞,充当了精神生活。
前年,公寓里一位90岁的老人在回家喂鸡时过世了。不种菜、不摆摊的他,在家里养了一群鸡,他每天骑着脚踏三轮车去菜市场捡菜叶喂鸡。
老人们总能找到自己的活干,脚不停的劳动着。
这些老人身体都很皮实,有人一次医院都没有进过,只要没有强制性的查体,连基本的常规检查都不曾有过,他们只知道劳动,劳动,无休无止,像当年喂过的牛马一样,不辞辛苦。
公寓里的老人其实有两类,一类是经常劳动的人。或种菜,或在开辟土地边角种了黄豆,或专门帮儿子去看鸟雀,以防它啄食芽苗,或赶集上店摆摊儿,拾荒、捡菜叶儿,帮儿女伺候蔬菜大棚。还有一类是在公寓里楼上楼下玩儿的,看电视,看人。
老人们都很寂寞,一般都坐在楼下看人。每次有人进公寓,从进门那一刻一直到进入电梯前,都要接受一群人的检阅和议论。从面孔辨别是谁,到对手中东西的判断,嘴里还配合着议论,来人都被看得紧张呢。
作为衡量老人们的儿女是否有孝心的“监督员”,她们认真得很。
有一次,我被他们说得害臊了,“拿这么点东西,这是谁家的闺女?”
他们说话根本不避人,不是小声嘀咕,而是平常声音。
是呀,拿的东西确实不多。不只是拿来的不多,而且拿走的还不少呢。妈妈将菜摘好拿到公寓,我们再都到公寓里来“瓜分”,唉,想想似乎还在啃老,真是有些不孝呀。
幸好我们能陪妈妈劳动,不惹老人生气,也好在妈妈度量大,还不停的给我们“打掩护”。他们除了看儿女们拿的东西,还会在节后“调查”:“您闺女拿的啥?儿子呢”,给钱的,还会追问给了多少,总之,在这么多眼睛和嘴巴的监督下,无论哪个老人都没有了隐私。
这些有“正义感”老人真有意思。东家长李家短,也是闲着老人的主要谈资,“闲聊易生是非”,感觉她们不如天天下地劳动的老人更可爱一些。
上午,我和妈妈干完活回公寓,一对骑三轮车的夫妻说:“你看这85岁的老妈妈儿,85岁了呀”。“不算大,人家还有97岁的呢”,这就是我妈妈的态度:我还年轻,我还需要努力。
90多岁的几个老人都是勤劳豁达之人,妈妈以他们为榜样,每天都要步行三四里路去老家伺候菜地,地里几乎没有一棵草,她还是每天都要回去,这里弯一下腰拔掉点什么,那里用小锄头耧一耧,甚至还要去捉“地老虎”。这勇敢的老太太,真值得点赞!
这样勤劳又有奋斗目标的老年生活,不正是我们所向往的吗?这样的老人,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