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曾多年深受情绪低落苦楚的折磨。佛教认为这个世界是婆娑世界,是无常和苦的世界。人们之所以痛苦,经常备受煎熬,是因为“不明”,而受贪嗔痴慢欲望的控制,这些欲望控制着内心的“小我”,让人在各种苦中无法自拔。
后来慢慢走出来,是因为意识到了欲望的存在。人生在世,不可能消除欲望,如果说欲望是洪水猛兽,那么人们可以认识它并挖沟修渠去疏导它,让它“乖乖”地流淌,不要“一泻千里”“殃及四方”。
走出来的过程很漫长,很感恩这一路遇到过的那些给我温暖、不曾抛弃我的朋友,MYJ学姐、闺蜜YL、CCG师兄、WXL师姐、KK师父、闺蜜LYY、ZW师兄、SJF师姐,他们帮扶着我一步步走到今天;还有我们虽然不曾有过任何交流,却在某段时间内长期地给予我精神支柱的偶像,比如柴静、刘瑜、颜宁、李一诺,他们是我在黑夜里行走时抬头就能看到的闪耀的星;当然也遇到了没有温暖却给过我启发的人,曾经的室友KYH、ZB师姐、HHB,他们给我带来的痛苦激发着我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问往往是关系到我求而不得的硬伤。
这么多年的挣扎之路,如果总结其俩,大概有这些阶段:
1.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人际关系的边界,并按此边界进行初步的切割
(1)意识到“自我”、“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是三个不同且独立存在的客观存在。意识到这一点,我才明白这个世界不是混沌着的。
(2)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差异
他人:别人的特征画像(生理基础、性格特征、行为偏好、需求与能力)
自我:自我的特征画像(生理基础、性格特征、行为偏好、需求与能力)
(3)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带来能带来归属感,却常常遮蔽了自我的独立性。我们常以为亲情、友情、爱情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必备的因素,而忘记了一个健康、独立、完整的自我才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最根本最基础的因素。
2.他人
明白自我与他人之间存在边界后,需要进行切割关系,切割的第一步续接“1.(2)”,就是说不仅要意识到自我与他人之间不同的特征,而且也要对他人做价值评判。
(1)发现他人优点、缺点。
其实,区分优缺点的原则不同,优缺点自然也就不同,反过来,优缺点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区分原则,这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能对自己区分别人优缺点的行为进行审查,就能发现自己的区分原则并加以反思,进而进行调整。
(3)发现环境中关于“怎样活的更好”这个主题的规律(世界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规律)
由于一天不能花太多时间在简书上,所以暂且写到这里,后续的提纲大概如下,会在以后陆续完成。
3.人际互动——反思自己对于爱情的渴求来自什么?
(1)来自他人的期待。思考别人是怎么对自己产生期待的?
(2)明白自我需求需要谨慎地由自己确定而非来自他人的期待。
4.能力与需求
(1)明白需求的确需要去满足,但满足需求需要一定的能力基础,能力不足的话是可以后天学习锻炼的。
(2)评估自己当下的能力
(3)观察、思考别人具有哪些能力。如何去学习(学哪些?怎么学?)
接下来就去运用。一点点地用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