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之奇源于自然的力量,源于地动,源于风雨,源于河流,陈村一带的地形更多地源于河流,河流就象一支神奇的画笔,在这里绘画出一幅美丽的山水长廊,尤其在当地人的劳动创造中愈加靓丽多彩,引人入胜。
河走乾坤流水长,蜿蜒曲折文脉藏。陈村南北两条河分别自陈村与效古峡谷出口后,就进入了真正的黄土地带,河流的走向、冲涮、侵蚀对地形的影响就更为明显突出。两峡出口基本都是向东而后转向东南方向,不同的是效古河的方向基本未变,直到三峪村东的十三陵才折回东北方向,只是在效古、迴坡底两村西形成了更偏向东南的迂回,使村址西南方处于河流包围中的土垣之上,当然这也是古人选村址的一种习惯,因为南河的陈村、伏珠两村选址同样运用了这一理论习惯,前面已经叙述过河道宽阔,水流较大,这是舞阳河的主干道,不在详述。
陈村河与效古河不同的是出峡口后,走了多道大小不同的S形弯道。一是出峡口在斜里庄西河道先向南折后又迂回向东北再折向东南的第一个较小的乾坤弯。二是在北庄(乔子庄)西同样走了一个较大的乾坤弯。三是河道出桥子庄后继续向东南,到红子沟口儿作了一个大迂回,河道径直向北流去,在谢虎窑处折向东,经过河弯子在村西又折向东南。并在川关沟口儿折向西北,在村南蜿蜒而过,到村东口后又向东南,在伏珠村西折向东方,在伏珠村东继续向南汇入主河道而去。
陈村河在村西多次走出s形的乾坤弯,一是拉长了河流的长度,水流变的舒缓,增加了灌溉面积。二是河流方向多变,峡口本在村庄的西北,到红子沟口河道已变在村庄的西南,最奇的从这开始迂回向北流动三四里。三是形成更多的河滩地,从西至东有扇形后滩地、西垣与西滩、前滩、南滩等,每每山洪爆发,波涛汹涌,如狮吼虎啸,响彻整个山谷,人们就会走向滩地,引水浇灌,出现人欢马叫的壮阔景象。当然村北的背梁下还有效古滩、迥坡底滩等都有人工修造的功德,以后在详谈。
岭行泥丸层次清, 峰回路转英气长。 陈村背靠的山脉自西向东连绵20余公里,分三个明显的阶梯。西起蒲县的东开府、西开府村庄一带,东至伏珠寺东终结,西高而阔,东低而窄,南北由舞阳河主支河道相抱。自破当山以西山峰林立,悬崖绝壁,松柏苍翠,气势磅礴,村寨广布,景观迷人,海拔高度 在1200米以上。
破当山向东陡降为海拨900米的黄土陵,并呈阶梯式走底,主要有百亩原和风至岭两大丘陵,两丘陵隔一土坳东西相望,这是整个山脉最细处,几尽相断,最仄处仅有三米;这里地貌特点是原高土厚,周边沟多沟深,特别是一道道沟梁向南延伸到开阔的后滩地,形如孔雀开屏,被人称为九凤朝阳之地。再向东丘陵相对平缓,岭头紧连,海拔高度逐渐从800米渐到700米左右,直到伏珠村东河槽,当地民间相传这条山脉风水为青龙出海,会出大真龙天子,恐对朝廷不利,专门在龙头建弥勒寺,镇压脉气。在本村陈姓也相传出过万户侯,立碑旌表,万户侯邑文明远传,这两种说法无论真假,都说明这一带确为风水,宝地,更宜适人类生存繁衍生息。
从风至岭向东依次是后岭,前岭,后坡岭,楼坡岭,堡子岭,前头岭,后头岭等黄土岭紧密相连,岭顶圆润平和,形如波浪此起彼伏,向东涌去,就象糠糊芦串一样,被人称做金线串糊芦之形。每个岭顶向南向北延升中梁之间,几乎没有形成大的沟壑,特别是向南延升的梁相对突出,梁与梁之间都是凹地,层层梯田东西相连,而北边仅有两道土梁,几乎也没凹,梯田长而细,依次降低到河滩。自堡上儿岭开始山脉偏向南平缓走低,形成的岭顶再不明显,变得细而长,龙脊突现,直到伏珠寺潜入河底。
河水造化天然成,人工修建美如画。
这种独特的地形多是河流天然造就,我推想在很久很久以前,地壳运动后,两峡出来的洪水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也就是说洪水出峡后就在破当山前汇聚交集,甚至于南边罗云山钻天沟的水也一样汇聚在一起,后来因气候变化,水位开始下降,加之各峡口来的水量不等,汇聚的交集点慢慢向东移,到目前在伏珠寺东汇聚一样,河流冲走了河床上的黄土,河床也拉到最低,今天每一座岭顶都是长时间河流汇聚形成的,至今在岭顶泥土中能够看出泥沙的流向和残物,保留下来的黄土就是丘陵与沟壑,再加雨水的冲刷与人为修建就形成今天的地形地貌。
纵观这一带地形,是北边大古、磊上村原与南边罗云、楼村原较很高,而且高度相当,说明陈村这条山梁很久以前就是河底,只是两条河分开各行其道才剩下这条山梁。从陈村南山来看也要比罗云村原上低的多,而且靠近吕梁山的丘陵沟壑综深大多向北的,说明钻天沟的洪水也是向北的,只是因河水较小后来拉开了虎峪河,并在伏珠村西与陈村河交汇,形成了另一山梁,这也是风水先生说陈村是双龙戏珠的缘由。
从陈村西的水沟与风至岭的天子沟也可以看出三河交流的情形,南北相对相望,只是因河而分,在水沟深处地里有大量龙骨存在,可以分析很久前这里水量丰富,生活大量古生物,至今这里地下水也多,曾经是本村的水果园子,村里上世纪八十年就引这的水进村供人饮用,水沟一名可谓名符其实。
陈村先辈们选村址可谓考究,南山高天形如笔架,高耸灵秀,北靠楼坡东西三岭,三岭环抱,厚重避风,在岭下一平台驻扎,比河道高出二三十米,村南滩地有河渠相隔,视野开阔,真应了砚凹之村的好多声,祖祖辈辈精耕细作,形成满山的梯田,沿河的滩地,天地人的和谐共处,产生了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