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是一个普通的人,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常生活。会做家务,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技能。
曾有一个故事,引人深思,一位老教师,女儿要找对象了,朋友介绍了一个小伙子,老教师知道之后,建议自己的女儿拒绝这个小伙子,原因是,这个小伙子是老教师的曾经的学生,是一个“书呆子”,除了死读书,啥也不会。这样的孩子当学生可以,但是当女婿,却不合格。我将这个故事讲给同事听,他听了这个故事,沉思良久,认真地说:“我们应该照着培养女婿的标准来培养孩子啊!”
日本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要带两块抹布上学,一块用来擦桌子,一块用来擦地板,学期末还得为地板打蜡、刷洗风扇;五年级开始,每年都上50-60个小时的“家庭课”,包括学习烹饪、缝纫、洗衣服等。
芬兰更是坚持花大力气,把家务纳入课程体系,系统训练孩子好好生活的能力。
他们认为,这是一堂“生活教育课”,要从做饭、做家务、家庭理财这三个方面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并能够生活得经济适用,让生活环境可持续化。说白了,就是让孩子具备好好生活的能力。在不少芬兰学校,学生一大早来学校,不学习,先做饭——自己的午餐。任课老师一般会先花15-20分钟,跟学生一起读懂食谱、分享tips,接着,学生要到“厨房教室”,拿起锅碗瓢盆,对着食谱,开火做饭。一言以蔽之,芬兰的家政课,准确地阐释了芬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不能只负责读书,他还要深度参与到家庭生活、社会公民生活中去。
孩子从小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才能在学习与练习中,学习怎样去照顾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在长大后,把生活做得温暖舒适。
怎样让孩子学会做家务呢?
父母应该在家务劳动中敢于放手,让孩子积极尝试。比如做菜,在假期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一道菜,哪怕是最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家长可以也和孩子一起完成,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切西红柿,学习打鸡蛋,学习观察火候……在家长和孩子的合作一起炒出来的菜,孩子吃起来一定会感觉更加香甜。
拖地,擦桌子,整理物品这些家庭中的琐碎事情,更应该让孩子积极参与进来,孩子在这些家务劳动中可以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在劳动之后,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还可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让孩子做事、做人,更加积极乐观。
“教孩子自己动手做,无论是盥洗、穿衣、准备点心或倒饮料,都能协助孩子迈向独立之路。孩子在培养相当程度的独立时,也奠定了受惠一辈子的良好工作习惯、自律自重与责任感。”美国蒙特梭利基金会理事长Tim Seldin,曾这样评价做家务的重要性。
每一个孩子终究都要独立去面对生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习得独立生活的技能,只有孩子能在做家务中独当一面,孩子才能更好的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会生活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在今后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生活得更加舒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