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说:“安于规,一生安稳。创新轨,一生颠簸。同样的一生,可以是截然不同的过法。”
在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人到中年,事业有成,生活安稳,但他内心却一直想成为一个画家。为了追求这个隐秘的梦想,他终于选择抛妻别子,弃家出走,最后流落到一个岛上,与小岛上的土著女子结婚,在那里完成了他不朽的画作。
在思特里克兰德的眼里,平淡的家常生活是六便士,成为画家、画出传世的画作是月亮;站在他妻子的角度看,这个丈夫实在是渣,甚至是凉薄,没有一点责任心;站在看过他作品的人的角度,则又会惊叹这是一个惊世奇才,成就了震撼人心的画作。
其实人到中年,人生的很多大事都已经能看到一个趋势,而这些事情距离心中曾经的理想,又有多少差距呢?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一样。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心中产生两个声音:守规矩和做自己。这两种想法似乎不能调和,只能对立。那么,到底是按部就班守规矩,还是勇于做自己创新呢?
曾国藩在写给晚辈的信中谈道:“人材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
曾国藩把守规矩的人称为卑者,他们会因为安于稳定而失去向上的力量,随波逐流;而把做自己的人称为高者,这些人会时时向往创造成就,不走寻常路,奋力打拼。
无法评价这两种人生的优劣, 如果是你,会怎样选呢?
是不是很难选?毕竟现实中的生活并不是一句守规矩或者做自己就可以概括的。
但其实,不必选。
守规矩和做自己是两种人生,而大多数人的人生是由这两种人生交织而成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守规矩和做自己是一个可以两全的事情。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规矩可言,不守规矩会是什么样?
早高峰上班,大家坐地铁,如果排队上下,人流是井然有序的,如果有人插队不守规矩不排队,上下人流会瞬间挤成一团,最后谁也上不了地铁,影响效率;
同样是上下班高峰期,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故障了,失去了规则引导,没有几分钟,十字路口就塞满了不同方向的车,最后谁也走不了,现场一片混乱。
生活中处处都是规则,如果你做一个不守规则的人,将会寸步难行,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伤害到家人和朋友。
因为不守婚姻的规则,才会有那么多的出轨与背叛;因为不守教育的规则,才会有那么多的熊孩子让人头疼;因为不守安全的规则,才会让悲剧频频发生。
规则在最初制定的时候,是作为人类保护自我的一种方法,也是实现自由的前提。没有规则的自由,就像决堤的洪水,会肆虐和毁灭一切。
俄国著名的寓言作家诗人克雷洛夫说:“不要过分地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也就是说,先要守规矩,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能给家人一个有安全感的生活,也让自己成为别人口中的靠谱之人。
那么,做了守规矩的人,就不能做自己了吗?当然不是,不管是守规矩还是做自己,都是要分事情和场合的。
在一个寺庙里,住持老和尚让弟子们去对面山上,每人砍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兴冲冲地去砍柴,结果在快要到对面山底下的时候,发现了一条河,河水暴涨,根本无法渡河去对面山上砍柴。
面对这种情况,所有弟子们都垂头丧气地无功而返。等回到寺庙后,老和尚问弟子们是否有收获,弟子们面面相觑,都摇摇头说没有,只有年龄最小的和尚拿出了一个苹果。
老和尚问为什么?小和尚说过不了河,看到河边有个苹果树,他就摘了一个苹果回来。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是也带回了收获。
后来,老和尚将住持的位置交给了这个小和尚。
在没有完成目标很可能沮丧的时候,还能努力让自己有最大化的收获,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这种能力就是:不盲从,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
在公司,要进行方案讨论的时候,当然不能人云亦云,要做自己,说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教育孩子的时候,当然不能生搬硬套教育理念,而要观察孩子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当有机会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也当然要做自己,不盲从,有自己独立的认知和见解,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
守规矩和做自己不是对立的生活状态,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在两者之间懂得转换的能力。
知道在什么时候要坚持做自己,保持一份初心,不盲从,不攀比,不跟风;也知道在什么时候要谨守规矩,不能越雷池一步,不变通,不虚荣,不浮夸。
很多人认为,守了规矩就无法做自己,做自己就没办法守规矩,这其实只是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对立,而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平衡。
生活中,因为守规则才能有更多自由,那么这个规矩一定要守;因为做自己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那么这个做自己也一样要做。
一个中年人,因为守规矩才会成为靠谱之人,因为做自己,才能拥有不油腻的中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