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这部影片,她既不是什么时代悲歌,也不是个人悲剧。她向我们展示的是人性,是不同人的选择。人性与时代无关,与年华有关。
那些年轻时不懂的事,在未来的某一天忽然就懂了,那些年轻时爱过的人做过的选择,在某一天回头看看,才发现都是错的,但再回头重来,人们依然会那样选择。
我看《芳华》,唯一的感受是,这部影片揭露的并不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也不是一群年轻人的悲欢离合,甚至不是某平凡英雄的故事。
而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正确的选择才能跳出命运的束缚,才能冲破时代的桎梏,活的更好。
【1】
《芳华》里的每一个人物和故事,并不是独属于某个时代的。那是所有人的青春都会遇到的人和事。
影片里的文工团就像我们青春时代的象牙塔。
在我们的大学里,记忆并不都是美好的。
我们身边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人。
同学们莫名其实某个人,不会说出来,但是会偷偷的议论。那种歧视,理由有很多,贫穷、小气、丑、脏乱、不会说话、打小报告…
这和文工团里那些姑娘少年们,因为闻到了坐了两夜火车而散发着汗味何小萍的衣服,所表现出的嘲笑歧视,以及毫无道理的欺负,有什么区别?
大学时班级里,或是学生会里的老好人。谁有事儿都找他,他以热心肠著称。
一开始,人们感恩,渐渐的习以为常。会在心里想,他得了这样的好名声,付出牺牲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人们将“善良”“热情”这样的好标签都贴在他身上,并理所当然的认为,拥有了这些标签,就必须要有所付出和牺牲。
这和文工团里人们对刘峰这个“活雷锋”的默默付出和牺牲从最初的赞叹到最后的麻木,有什么区别?
大学里,从来不缺人见人爱的优秀女孩子。几乎所有男生都喜欢她。被大家宠成了一个小公主,可是她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谁给的好都接受,又谁的承诺都不给。可是当有谁做出了对她有损害的事,她立刻划清界限,一本正经起来。这和文工团里那个人人都喜欢又和不同的人都暧昧着的主唱林丁丁有什么区别?
大学时我们身边也有那种高起点的同学,或者他们家庭富有,或者是高干子弟。他们也曾一腔热血,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坚持,但一旦走入社会,他们会很自然的变成以追逐财富为乐的大忙人。这和在文工团隐藏身份多年,离开之后满世界捞钱的干部子弟陈灿有什么区别?
这些人,这些事,不是时代的产物,是人性的产物。
【2】
有人会说,不一样。这时代更包容、更开放、更开明。至少不会因为一个拥抱就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其实改变刘峰命运的并不是他那个情不自禁地拥抱,是他的性格。
他太感性太善良。不够野心勃勃,也对环境变化太不敏感。
他放弃了进修的好机会,甘愿做一个螺丝钉,一方面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一方面这里有他爱的人。
这次选择奠定了他的悲剧命运。而后的参战,更是他对一切心灰意冷的抉择。
战后,他已经失去斗志,安于现状,做一个比长眠地下的战友们好太多的活着的人。
再说何小萍,她活得那么纯粹、自我,且不善表达。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她要么出色到耀眼,要么就是电影剧情里的总是与周围格格不入。
有时候善良和隐忍是一对孪生姐妹。从来都是成对出现的。
何小萍善良,所以对周围一切诋毁嘲笑欺辱都抱以最大的宽容,直到刘峰事件之后,她对所有人失望透顶。她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和观点,而是选择退出这个团队,走另外一条道路。
你可以说她对那些人强烈的失望和不屑,导致她不得不离开。但这同样说明她其实是个淘宝主义者。
她以为离开那个总被弟妹欺负的家,自己就会得到尊重。可是文工团同样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尊重。她到野战医院成为一个护士,之后成为一个英雄。可是长期被压抑的她,在理想变成现实后,巨大的心里反差,让她精神失常。
善良的人内心都强大,可以抵挡所有不好的。
善良的人内心也都脆弱,一点点外界给予的“好”,都是不能承受之重。
其实命运往往不会善待那些善良好人。比如刘峰和何小萍。他们真诚,勇于奉献和牺牲。她们善良到忽略了自我。所以他们会成为无名英雄,过着平凡或忍辱负重的人生。
而善良的他们,知足常乐,拥有更超脱的人生观,所以幸福也显得更加纯粹。
反而是不怎么“善良”的我们,会为他们不值,会忍不住去歌颂。把命运不曾善待的那部分,用最大程度的歌颂赞扬去补偿回来。
这部电影让我多次落泪,并非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而是因为影片里映射的,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
都曾经绚烂过,但终究会逝去。
最后我说说,这部片子为什么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好。
首先,内容题材除了背景特殊之外,并没有出彩之处。
其次,故事推进缓慢,剧情拖沓。
第三,关于人性,表现的太过含蓄,冲突并不强烈。
虽然这部影片并没有人们说的那样好,但我依然认为值得一看。
你会通过那个时代故事,看到现代的自己,你会明白,能够改变你命运的,除了大时代下的客观因素,还有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