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往年的夏日炎炎和干旱,今年似乎格外凉爽,雨水充足。在这美好的假期,我庆幸自己参加了互+计划,让我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每天足不出户,就可以聆听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观摩一堂堂最优秀的课堂教学。
春晖学院,犹如夏日的一缕清风,把凉爽惬意吹向全国各地,吹到每一位老师,家长和孩子心中。这周以来,春晖学院的语文课程几乎堂堂必听,每节课都新颖生动,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尤其是彭才华老师和王菘舟老师的课堂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彭才华老师的《清平乐.村居》精彩生动。整堂课老师没有讲授一句解释,但是相信孩子们都已经明明白白的理解了诗意。理解了辛弃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理解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随后彭老师的讲座,用亲切平易近人的语言,让我们了解了当前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继而向我们提出了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字字落实—琅琅上口—历历在目—津津有味”。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却道出了古诗词的全新教学方法。
王菘舟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更是让我钦佩,感叹不已,简直可以用“五体投地”来形容我对他的敬佩之情。他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位语文教育者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和引人入胜的教学技巧对课堂是多么的至关重要。整堂课王老师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王老师和蔼可亲,幽默风趣,把故事用雄厚的声音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起跟随苏轼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欣赏如积水空明般的月色,感受天上明月为知己,地上张怀民为知己的心境。体会一代大文豪的豁达心胸。课堂中王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到过你家,这是毋须质疑的,那晚的明月你注意到了吗?”采访了一个个当官的,商人,读书人,让我们知道闲人很少,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人才称得上闲人闲。闲人心境如积水空明,唯有苏轼这样在经历生死之后拥有豁达心境的一代文豪才注意到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如积水空明的明月。王老师把自己与明月,与苏轼,与当时的情景融为一体,真挚的感情从课堂中自然流淌而出,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把作者当时的心境体会的淋漓尽致。两个小时,转瞬即逝,意犹未尽。连隔着屏幕的我都毫不费力的背会了全文。这才是大师级的课堂。
接着王老师又进行了如何对经典做好传承教育的讲座。让我了解到“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时留下的足迹。”“背一部《老子》,胜读万卷书”。经典的力量是如此强大。王老师以《秋天》为例展开讲解。中国文化中“大雁”有特定的文化意象,如离愁别绪,鸿雁传书,思乡之情。而一年级的小朋友无法理解,但老师可以告诉孩子们:“传说大雁可以给人们传递书信。假如你的妈妈在外地出差,你请大雁给妈妈传递书信,你在信上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假如妈妈收到你的信,也想让大雁给你传递书信,她在信上会对你说些什么呢?”简简单单的一个设计,就让孩子们了解到了“鸿雁传书”的文化意象,设计太巧妙了。
通过这一周的听课,我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对未来的路却有了清晰的方向。我了解到“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护诗和经典的存在。”通过诵读,使它们免于被拆解,被蒸发……我会不断努力,努力把穿越历史长河的经典、古诗词以全新的、适合孩子们的方法传授下去,让经典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