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小少爷去某蒙氏教育中心上了计划中的最后一次观察课。
小少爷是第三次去这个中心充当“教具”了。报名参加观察计划以及第一次去上观察课的之前,我都还是挺忐忑的。让一个十一个月大的娃娃,在十几个陌生人的关注下,和一位完全不认识的老师互动……真的想象不出会是怎样一个状态,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第一次的参加是计划外的,小少爷的玩伴才是计划中的主角。但是因为他的意外生病,我们做了“救火队员”。直到见到指导老师,我才知道,这位要引导孩子玩耍一个多小时的老师,居然是不会讲中文的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这能行吗?起初我的心里还是挺焦虑的。
不过小娃娃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虽然也会紧张,但一两分钟以后就和外教很好地互动了起来。甚至在半小时后,居然大胆地和环绕在身边的观察老师们也有了互动。不过最让我想不到的是,虽然外教说一口纯正的美语,但娃和她的沟通完全没有障碍。肢体语言,加上少量简单并反复重复的词汇,小朋友很快就忘记了妈妈的存在,甚至安心地坐进了外教的怀抱。
第二次的观察课是次日的上午,也许是因为没睡醒,也许是因为环境和前一天完全一样没了新意,起初小家伙儿多少有一点点的不配合。但是当他投入地开始在环境中开始探索的时候,这些小情绪也就很快地缓解了。这一次比较有趣的现象是,在时间接近结束的时候,小少爷绕着观察老师们环成的半圆爬行,不断停下来向大家招手。来到门边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爬向大门,企图开门出去。外教笑着说:"He decided it's time to go."并且适时地结束了观察课程。
今天虽然没有按计划换为环境B,但是因为时隔将近两周,他也完全没有如我担心的丧失对环境A的兴趣,相反,熟悉的环境让他非常快地就进入了状态。整个观察进行得很顺利,到结束时,小朋友甚至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次观察课上下来,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虽然孩子只有不到一岁,但沟通时外教老师使用的语言并不是指导性的,而是使用“Can I…?”,“May I…?”,"Do you need…?"这样的征询孩子意见的问句。如果孩子明确地表示拒绝,她也决不勉强。
对教具的使用上,老师有引导,却不强求。孩子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使用自己喜欢的教具。粗暴点也没关系,因为这正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当孩子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老师也会在语言上予以安慰和疏导。"I know…",“It hurt a lot, right?”,"Oh,It's frustrating."很贴心,很人本主义的感觉。
对蒙氏教育我并不陌生,因为大少爷小的时候在幼儿园就选择了就读蒙班。但是我的了解也并不全面。直到小少爷这次参加观察计划,我才真正去看了一些具体的蒙氏教育的资料,才了解了蒙氏幼儿园对NIDO, IC, CASA是如何划分的。对比来看,虽然我当初觉得大少爷在蒙班受益颇多,但他所上的蒙班离纯粹的蒙氏教育还差得很远。
课后,我又去IC逛了一圈。上次只是长草,这次是很具体地做了个调研。看着不足两岁的孩子学习、工作、自己照顾自己,我也基本下定了明年把小少爷托付给这家机构的决心。希望小娃娃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构建完善的自己。
最后普及一下蒙氏教育的基本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
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