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下面分享环节由我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自从《家庭教育法》出台以来,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就比如我们现在的农村学校,原来开家长会,家长好多不愿参加,即使参加的,大部分也是爷爷奶奶。他们对孩子只是照顾吃穿问题,至于和他们谈家庭教育大部分是很难沟通的。
近几年来,再开家长会,99%家长都能积极配合,而且父母来参加家长会的比例大大增加。可见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了。
来这里分享之前,我和工作室的小姐妹们,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区域内针对家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家长群进行问卷调查,整理后发现这三个问题出现频次最高。第一个就是关于孩子的手使用问题,第二个是亲子沟通问题,第三个就是生命教育问题。今天呢我就针对这三个问题交流。今天的分享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建议和交流。
一、首先,我们来说第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现如今的中国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全靠信息化,电子产品功不可没,手机也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标配,手机真的很牛,可以上网课,可以网购,可以随时扫码支付,只要有网就可以实现零距离沟通……
可是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会有利有弊。对于身心尚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手机更容易成为他们的“人生果”和“营养剂”,倘若孩子无节制的沉浸其中,不仅会消耗宝贵的时间,还会损害健康,侵蚀心智,养成坏习惯,所以现在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也成了家长们研究的永恒课题。
今天张老师给大家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身作则
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场景出现,父母手拿手机,却指责孩子:你还在那儿玩手机嘞,把手机搁那儿吧,你都不会去写写作业看看书?赶紧吃饭,别看手机了......可是我们自己呢?却在刷抖音看视频,你这样说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建议家长们在孩子学习写作业的时候把手机放在一边,或者是陪着孩子看看书,或者专心的做自己的事情,通过自己的潜移默化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玩手机,我也玩手机,你工作我就去学习。
二、优质陪伴
有的家长会说,我为了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我班儿都不上了,天天在家给他做饭,洗衣服,我这个陪伴还不够吗?乍的一听,好像这家长好伟大,可是真正的陪伴是什么样的呢?并不是你让孩子没有成为留守儿童,就是真正的陪伴了。有研究指出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和沟通,再加上妥善的时间管理,能够有效的避免孩子对电子产品成瘾。所以说咱们的家长呀,不管工作多忙,生活压力多大,都要抽出相应的时间多陪陪孩子,不仅仅为他做饭洗衣服,还要开展亲子阅读,一起做手工游戏,或者一起出去运动,带孩子去郊游,用亲子活动替代电子产品,通过活动来充实孩子的生活,这样孩子就不会那么沉迷于手机了。
三、发现孩子的兴趣
大家可曾考虑高,孩子为什么会手机成瘾,那就是觉得外界的事物没有趣,不如手机游戏更有吸引力呗。我曾经问过我们班的学生:放假了,你愿意待在家里玩手机,还是愿意跟着父母一起出去旅游,大部分的孩子愿意待在家里;我又问如果没有手机,你还愿意待在家里吗?孩子们都说不愿意,那还不如和家长一起出去郊游。看来手机比郊游更有趣。怎样才能让孩子愿意放下手机呢?那就是找到比手机更有趣的,更让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啦。
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可能有人会说除了玩手机,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如果这样,我们也可以适当的逼孩子一把,孩子的“内驱力”有的时候也需要我们逼一下才能显露出来。(播放清华学霸内驱力的视频,我给女儿报补习班的事例)
四、“堵”不如“疏”
手机作为我们日常交流的工具,直接断绝孩子和手机的关系,也不太现实,我们常说“堵”不如“疏”。如同水流,你想堵住它,它要么漫出来,要么从侧面流出来,如果你能好好的疏通,它就会流的更顺畅。那么,当你发现孩子关着门躺在被窝里偷偷玩手机的时候,你生气不?肯定生气是吧,生气那就对了,不生气说明你不关心孩子。
不过,很生气你别表现出来,你告诉他让他玩儿,开着门光明正大的玩儿,问问他要玩多长时间,得有个时间限制,告诉他,要想手机玩的久,首先得有个好身体不是。两小时,三小时,那就两小时三小时。那这时间你干什么呢,你给他做夜宵,拿过去告诉他,饿着肚子玩对身体不好,容易头晕玩不了多久。过一会儿你再给他端杯牛奶送过去,笑着说补充下能量哈。然后呢,你就去拖地,你就去洗衣服,反正你别玩手机,也不能催他。拖地的时候你故意撞倒板凳,故意摔一下,故意弄掉个杯子,反正就是故意弄出点响动来,只要你的孩子不冷血,他就会出来看看你,你告诉他,没事,你去玩儿,时间还不够呢,去玩儿吧,你就故意地揉着胳膊,扶着膝盖继续拖地,继续洗衣服,你说但凡有点感恩之心的孩子,他还玩的下去吗?
五、合理使用
这个就需要家长和孩子商量,制定一个合理使用手机的计划。以下四个有必要咱家长一定要做到:
1.有必要提醒孩子,不要在网络上结交陌生人,适度的用网络维持友谊是可以的
2.有必要教给孩子如何使用手机进行学习,查找资料,答疑解惑。
3.有必要告诉孩子如何避免网络欺骗,网络暴力,
4.还要让他们明白即使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也要恪守道德,遵守法纪,做文明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总之呢,信息时代对孩子手机的管控也是我们一个常言常新的话题,作为家长,咱们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毕竟每个家庭环境不一样,孩子的性格也不一样。
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个话题——如何有效和孩子进行沟通?
(播放短视频)不知道咱们的家长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的逆期好像提前了也延迟了,以前我们说是青春叛逆期,现在好像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叛逆,到了高中还有叛逆的,叛逆期遇上更年期,那家里真是鸡飞狗跳。
那我们怎么样和他们进行有效沟通呢?
一、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能多了解孩子一点,特别是针对叛逆期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对他的心理特点有所了解,才能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我们可以多学习,通过看书,查资料,咨询专家,咨询老师等方式,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手中有了金刚钻,才能揽好瓷器活,才能有效的进行沟通交流。
二、取得孩子的信任
没有信任,就没有沟通。你愿意去和一个你不信任的人交流沟通吗?我想大家都不愿意吧。你不能事事都管着孩子像一个“直升机”,“无人机”一样在孩子头顶盘旋,360°无死角地监控着你的孩子,你要给孩子一些私人的空间,给他一些自由,你得信任孩子。当然,这些自由都在我们的可控之内哈。
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你不会对你朋友大呼小叫吧,那你就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当你和朋友出现分歧的时候,你不会不分青红皂白的让他服从你吧?你是不是会和他讨论?那你也不要指望孩子服从你,你也要孩子多商量,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把孩子当成你的知己好友,孩子就会信任你,才愿意和你沟通交流。只要孩子愿意和你说话,啥事儿都好说。(我的女儿是“话痨”事例)
三、对孩子期望不要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的美好愿望,但是教育孩子他是个慢活儿,大人且不可急功近利,要耐着性子对他们,建议大家看一本书,叫《牵着蜗牛去散步》,等你的脚步慢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周围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心智不太成熟的孩子,家长且不可大刀阔斧,见什么不顺眼就砍,我们要像园丁培养花儿木一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他们小剪小修小扶持,等到他们逐渐成熟的时候,那他们成龙成凤就水到渠成了。
四、融入孩子的世界
我们小的时候也有追星,也有我们喜欢玩儿的游戏,甚至也有自己暗恋的对象,嘿嘿,我们不敢跟父母说,会悄悄的跟好朋友说。我们也特别渴望父母能了解我们。小时候我也很想跟家长聊聊呀,可是我爹总是板着脸,我说啥,他要么嗯,中,要么就是批评我。不过,那个时候好像不注重家庭教育,孩子也多,父母也忙,不知道沟通,那就让孩子随便长。也就是说我们说的放羊式的教育。
现在孩子少了,家长也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让他们长大成人,把他们培养成才。又担心和孩子之间有代沟,那我们就融入到孩子的世界当中去呀,不要因为怕孩子的兴趣会影响他们的功课,你就严厉的制止,要多和孩子讨论一下他们喜欢的话题,他们喜欢的电子游戏,甚至可以和他们讨论一下他们喜欢的异性是什么样子的,当孩子敞开心扉的和你聊的时候,你就融入到他们的世界,在聊天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引导孩子,提醒孩子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这样的方式去引导教育孩子,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闺女处成闺蜜的事例)
总的来说,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就是看孩子愿意不愿意和我们说话,当孩子把我们当成了朋友,我们也能够融进他们的世界,有共同语言,那么我们和孩子的谈话,沟通和交流就有效。在这里我建议大家看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是我们工作室2021年必读书目中其中的一本!呵呵,当然我不卖书,只是建议哈。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话题是珍爱生命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孩子轻声自杀的话题,自从听到胡鑫宇死亡案件结案以来,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自杀,他对生命又有怎样的认知呢,为什么就这样轻易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作为家长很痛心,作为教育者我也很痛心,教育学家说:生命教育是任何一种形式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任何一种形式教育的最高目标。如果个体连基本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都不愿探寻,无论获得多高的成就都是不值一谈。
可是,我们很多家长避讳和孩子谈论死亡的问题,认为孩子小不懂。可是人都有好奇心,我们不愿意和他们谈的,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渠道去了解,甚至去“尝试”(听说猫有九条命,人是不是也有九条命?)
亲爱的朋友们,当孩子们要去“尝试”的时候,您害怕吗?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和孩子谈生死,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珍爱生命呢?
一、死亡教育是让孩子敬畏生命
《死亡教育》一书的作者邹余华教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家长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懂得生死。孩子们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在潜意识里获得的对死亡的认知,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在那些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孩子看来,死亡是抵抗父母、威胁父母的手段,是逃避惩罚的方式,唯独缺少了对生命的敬畏。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儿童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在近些年间,家长们应该也有发现,孩子自杀、自残的现象趋于低龄化:
江苏9岁男孩因撞坏学校玻璃怕被惩罚,便跳楼自杀身亡;
四川雅安三名14-16岁未成年人为抢夺财物杀害48岁女店主;
上海17岁男孩因不满母亲批评跳车后又跳卢浦大桥丧生;
重庆三名初中女孩因学习压力太大手拉手从18层楼跳下;
20岁女留学生不堪光鲜生活下的重重压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由于死亡教育的缺失,让这些孩子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
一个对生命没有丝毫敬畏之心的孩子,不敢想象末来的人生将会如何?一个个悲痛的事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残、甚至是自杀,对生命完全没有敬畏之心。
蒙台梭利说: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二、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播放视频生命教育)
看完这个视频,张老师还想再给大家强调以下:只要父母善于引导,孩子是会主动观察的,对生死才能有一定的概念,父母也可以通过以下3点加以引导:
第一:父母应保持积极态度,正向引导
父母只有自己对生命和死亡有正面的认识,才能引导孩子。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感觉,很多时候是由父母的态度决定的。”如果父母不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总是回避,孩子不仅对生死没有界限感,增加困惑和恐惧,甚至会无意识的做出漠视生命行为。
第二:利用大自然或绘本等让孩子感知生死规律
父母还可以通过读绘本等方式科学普及生死知识,比如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汤姆的外公去世了》都是给孩子讲死亡、生命发展规律很好的工具。让孩子知道每个生命都会死,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小动物、花草树木...
一次台湾作家刘墉带儿子去看枫叶。他的儿子第一次看到如此壮丽的画面,高兴得连蹦带跳。刘墉告诉儿子:这世上没有永不凋零的树叶,每个人也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死亡,和出生一样,都是很自然的事。死亡是一场告别,虽然避免不了伤感,却依然可以像枫叶一般美丽。
就这样,他用春风化雨般的讲述给孩子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死亡教育课。他的儿子后来在作文中写道:“自从那一天开始,我就对死亡没有之前那么害怕了,因为爸爸的话让我感受到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我们总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但正是由于年幼,他们能用清澈的眼睛看世界,用更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死亡。
第三:接纳孩子恐惧的情绪,给予足够安全感
当孩子对死亡表现出恐惧时,我们要正面这种恐惧,这是死亡教育的前提。并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会永远爱着他。只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
让孩子逐渐体验离别等难过的情绪,坦然和孩子分享自己悲伤的心情,引导孩子热爱生活,珍惜时光。
当你的孩子和你聊起死亡时,你可以把《科学松鼠会》中的这段话讲给他听: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哪怕再也见不到,但引力仍在。纵使再不能相见,爱过的人仍是我们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们宇宙之网永恒的组成。
我们正视死亡这个话题,是为了让孩子对生命有所敬畏,我们谈论「死」,是为了让孩子重视「生」。
对孩子来说,死亡教育其实是一场最好的生命意义教育。
其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触最多的就是孩子,并没有说哪一件事,哪一句话就能让孩子彻底改变什么,我们应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要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让孩子成为一个阳光的善良的,充满正能量的孩子。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还会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在家庭教育的路上我们都是学习者。因为今天时间有限,咱们先交流到这里,如果有需要的话,咱们可以加个联系方式,这里是我们工作室所有姐妹的联系方式,如果有什么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手机来沟通交流,现在我们很多的工作,学习都是利用手机来完成的,所以说手机还是很“牛”的,要看我们怎么去利用它了。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