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做一个修改,收拾家的学问之二——清理卫生,而不是前几天写的清洁卫生。清洁卫生只是清洁,而清理卫生包括了舍弃废物、利用旧物和清洁卫生。一个家是否干净整洁是有传承的,父母的家是什么样子,孩子的家大抵就是什么样子。
在我小时候每到腊月就会有全家总动员的大扫除行动。我妈是行动的总指挥,她会提前规划好具体哪天擦玻璃,哪天收拾清理大炕,哪天扫墙面等等。每年的擦玻璃可是件大事,早晨爸爸先把窗帘卸下来,妈妈去洗窗帘,在最开始的几年,我爸和我哥是爬上去擦窗框和擦第一遍玻璃(农村生炭火炉的家里灰特别大),我负责地勤工作,洗抹布,换干净水等。爸和哥的前期工作做到一半的时候,妈妈的窗帘就洗完了, 可以开始她的另外一个工作,擦第二遍玻璃,因为别人擦的交代不了她。后来慢慢的变成我妈是地勤工作者,我们是高空作业者。第一遍擦玻璃用的毛巾也变成了废旧纯棉秋衣秋裤(后面统称抹布,这种抹布不掉毛擦的更干净),第二遍用的也由报纸变成了半干抹布。而且两遍的步骤变成了三遍,第一遍用洗衣粉水擦,第二遍用清水擦,第三遍用干净的半干抹布。打扫卫生是靠手感的,抹布一到手里就能感觉到干湿的程度适合不适合擦最后一遍。太干太湿都不行。现在家里虽然不自己擦玻璃了,但是无论是擦镜子还是擦桌子这种经验是特别受用的,能让我 短时间擦的光亮。
现在回想以前全家人一起打扫真是一种幸福的回忆。一家人都累的谁也不想做饭,煮一大锅方便面吃的那叫香。我们打扫的方法和工具都在一次次的总结吸取经验而改进中。尤其是清理大炕的时候,下面铺的毡毛垫每年晒完后需要撒粉状灭害灵,好几年都因为撒不匀而困惑,撒不到的地方会蛀虫。哥哥灵机一动用报纸叠了大大的气包,把灭害灵放进去喷,果然喷的又快又匀,最关键的是不需要直接用手接触灭害灵。后来哥哥还把这种圆形气包改进成更利于喷药的长型气包。
现在我只记得原始气包就是这样
我有时候在想我干活快,做图快,好像在别人眼里干什么也快。其实就是从小日积月累的无意识做家务练习出来的。无论做什么,在做之前我会有一个小小的规划涌现出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可以同时进行,怎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劳动等等。比如说咱们现在住的楼房,肯定是先擦玻璃、洗窗帘,再擦地,最后清理卫生间。擦玻璃也是第一步清理缝隙里的灰,第二步擦窗框,第三步擦玻璃。如果是过年雇人擦玻璃,大部分只是单擦玻璃而已,所以自己擦玻璃需要一天时间,而雇人两小时结束。为了能够彻底清理干净,最好自己先把窗户缝隙和窗框擦好,再请家政来擦玻璃。
我书柜顶是这样处理的,每年柜顶上的尘土清理也是很麻烦的事情,需要擦好几遍。这几年我家里柜顶这样处理,几乎没有什么土,象征性的擦一遍就行。按照柜子的长宽先铺一层家里的废纸,然后我把不看的书用毛边纸(也是积压物品,扔了可惜,不扔又没用)包起来简单用胶带粘一下,压到铺好的纸上防止刮风。第二年换纸的时候擦一次柜顶就行。
家里的收纳箱盖子上都是这种凹凸条状,擦起来很费时,我就在每个收纳箱上盖一个不用的枕头套或者枕巾,隔一段时间扔洗衣机里去去灰就行。
这套银器第一年在我家的时候,我有空的时候就擦呀擦,大概经历了半年,终于擦的像回事了。几月不擦它又恢复黑乎乎的样子。我自言自语的说这有没有很快捷的办法?我儿子说银是被氧化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试一试氧化还原反应。一下点了我的思路,上网查的方法,十几分钟焕然一新。(容器中包锡纸,放入银器,撒入食用盐,倒入开水没过银器,泡三两分钟后拿软布擦擦就可以。)
没有那几个月的辛苦就不会想到这几分钟的方法
不知道每个家中是否都会有一个放药品的专属抽屉,当我前几天困惑它太满的时候,发现里面的药大部分都过期了,扔掉了三分之二。所以家里物品太乱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是否有用,学会断舍离很重要。厨房里磕边的碗盘、几年不用的煮蛋器、酸奶机等等小家电,该送人的送人,该扔的就扔,同时告诫自己购买的时候要慎重。
不了解我的人来我家,会说我是不做饭的。难不成我也不用卫生间吗?这两个空间必须要保持干净。如果你有想清理厨房和卫生间的冲动,那么仅仅需要首先擦出来两、三块墙砖,这样就有了对比,让你有进一步深度清理的欲望,然后就会一块一块擦下去。从小我父母给我的影响就是:洗碗不仅仅是洗碗,而是包括了清洗和归位,还有擦灶台、擦调味品罐、擦柜门板、清理水池、清理厨房地面。洗碗擦墙砖等我是不带手套的,我觉得只有用手才能感觉到瓷面上是否被清洗干净,是否有洗洁精残留。
在长时间的观察中,我发现家中清洁整齐的人,做事情不会马马虎虎,与人相处会有自谦、敬畏、感恩之心。即便他们是在街边吃碗面皮,淋拉到桌面上也会伸手拿纸巾擦干净。他们更懂得不给别人增加麻烦,比如说不会随意的用手摸公共空间的镜子和玻璃等。也就是我和儿子聊天的时候他说的:“不懂打扫辛苦的人,连基本的维护洁净也做不到。”(上周才正式教儿子擦餐桌的时候要把视线和桌面平行,才能看到是否擦干净了,而不是以前悄悄地在他擦完后再擦一遍。)现在有太多的勤快父母和我一样,把孩子劳动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不懂劳动辛苦的人内心对于劳动者没有敬畏感更谈不上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