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
生活上,我们总是在享受与节俭之间,会选择节俭,工作中,我们往往在休息和加班之间,会选择加班。我们一边吃苦,一边抱怨吃苦,最终吃了一辈子苦。
作者张德芬把苦分为两种:
一种是无知的,无明的苦,这种苦百害而无一利,让人得不到成长;
另外一种是有觉知的苦,这种苦是改变命运,扭转人生的契机。
网上有句热梗:
“我这一生啊,扣扣嗖嗖的花了很多钱,明明白白的上了很多当,最后窝窝囊囊的活了一辈子。”
为了省钱,我们宁可去小诊所开点药,也不愿意去正规的大医院做检查,结果耽误了病情,小病熬成了大病;
为了省事,我们宁可天天外卖,也不愿意自己动手做一顿既健康又营养的午餐,结果身体亮起了红灯;
无意义的低级的苦只会持续的消耗一个人,不仅消磨身体,也会磨灭精神。古典说:“我们亲手搬砖把自己围起来,勤奋却低效,挣扎却无路可走。”
没有谁的一生不吃苦,不是不吃苦,而是要吃高级的苦。低级的苦会让你越吃越苦,始终与苦难为伴,而高级的苦最终会让你苦尽甘来。
01 吃学习的苦
一说到学习,许多人觉得那是只有在校园里才发生的事,进入社会后许多人主动放弃了学习,选择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这些人放弃的不是学习,而是对于未来选择的概率权。
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就是稳定。普遍认为人到了30岁,就应该一切稳定了,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家庭,稳定的朋友,稳定的一生。
正是因为太稳定了,很多人放弃了探索人生的可能性,也放弃了主动学习,但这个时代始终在不停的变化,不变的只是你。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在《激荡十年》中讲了个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人均工资只有几十块的时候,北京的哥的平均月收入高达3000块,是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而30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哥的平均收入也只有6000。
原以为的铁饭碗被日新月异的时代砸的粉碎,突入其来的黑天鹅就可能颠覆整个行业。春节期间爆火的Deepseek以及春晚上亮相的机器人震惊了全国,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开始焦虑自己的工作岗位是否会被替代。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静止态。学习一天,甚至学习一年都感觉不到任何变化,但如果是十年八年,你的人生一定会截然不同。
不发光发热的日子,其实都是在蓄力,都是在等待破茧而出,羽化成蝶的那一刻。不是所有的苦都会让你成为人上人,只有吃高级的苦才能让你出人头地。
《逆风飞飏》的主人公吴士宏从16岁的小护士开始,一路狂飙,担任过IBM中国区渠道总经理,后来跳槽到微软,担任中国区总经理,不可谓不励志。她在接受采访时谈起了自己早年应聘IBM的一段往事。
当时只有初中文凭的她,看到了IBM的招聘启事,怀着试试看的态度投递了简历,出乎意料的获得了面试邀请。
她此前自学过一年多的英语并拿到了大专文凭,英语笔试还不错,但接下来的面试让她犯了难,因为她一直都是哑巴英语。
为了顺利通过面试,她报了个口语培训班,规定自己每天要背500个单词,50个巨型,一有机会就拉着老外练口语。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士宏成功入职IBM,但也只是行政专员的职位。不甘心的吴士宏继续没日没夜的练习口语,熟悉业务,最终做到了IBM中国区渠道总经理。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所有的人生逆袭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蓄谋已久的;所有的高光时光,都是无数无人问津的黑夜换来的。
02 吃思考的苦
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人员曾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在蚁群和企业中,“懒蚂蚁”很重要,此现象被称为“懒蚂蚁效应”。
懒蚂蚁并不是真的懒,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上,思考整个蚁群的生存战略,思考蚁群可能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以及对应方法。
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是“勤劳的蚂蚁”,他们用勤奋代替思考,用劳力代替劳心。他们看似很勤奋,但反脆弱能力却很差,稍有风吹草动,便万劫不复。
罗素曾说:“很多人宁愿去死,也不愿意思考。” 很多人的大脑只是个摆设,却从未真正的使用过,他们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用别人的想法代替自己的想法,用别人的判断当做自己的判断,成为了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
三思而后行,思在行前,想好了再行动,所思是目标和方向,行动是途径。如果你的目标不对,吃再多的苦也是白费。
思考是一种复杂的脑力活动,正因为复杂,很多人宁愿选择不思考,听别人的指示行事,成了一个踏实肯干的工具人。
财富是对认知的奖赏,而不是对勤奋的补偿。脚踏实地的时候,不要忘记抬头看天,一个人思想有深度,人生才能有高度。
03 吃运动的苦
你热爱运动吗?
前几天,“国民甜妹”唐宁的一张在健身房锻炼的照片火爆全网。印象中的唐宁长相甜美,笑容可掬,与照片中一头银发,身强力壮的唐宁形成巨大的反差,广大网友直呼“不敢认”。
44岁的唐宁直言从来不害怕衰老,也很欣赏现在的自己,运动让自己更加自信。反观很多人,却经常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很少甚至从来不运动。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是挤出来的。与其说没时间运动,不如说吃不了运动的苦。很多商业大佬比如李嘉诚,王健林都有规律运动的习惯,他们通常起得很早,运动结束后才会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钟情于跑步,因此还写了一本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书中写道:
“跑步无疑大有魅力:在个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让自己有效地燃烧——哪怕是一丁点儿,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一事的隐喻。”
运动的好处不可胜数。不仅能够让我们保持良好的体态,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因为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快乐因子,是一种比多巴胺更持久,更深层次的快乐。
我也有规律运动的习惯,运动过程中虽然大汗淋漓,但明显能感觉到对于身体的掌控,这种感觉无与伦比,让我欲罢不能。
《运动改造大脑》里写道:一个人受到的压力越大,越需要运动。思绪烦乱时,运动出一身汗,心中的焦虑,烦躁,也会随着一起被蒸发掉。
运动还可以改变上瘾的行为。现代人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日趋严重,爱不释手,难舍难离,手机也被戏称为五脏六腑以外的“人体器官”。有实验数据表明,运动可以明显改变网络成瘾的症状。
谁都会吃苦,但并不是谁都会“吃苦”。很多人标榜自己能吃苦,但他可能一直在吃“傻苦”,这种苦只是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苦,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能吃傻苦的人。
真正会吃苦的人,吃的是个人成长的苦,吃的是有价值的苦,这些苦是个人进阶的养分,终将会让你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点个关注,与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