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起因
上周因为给孩子们分享了好吃的糖,孩子们还意犹未尽。“老师,我想吃玉米糖”“老师,我也想吃”“老师,今天分享糖果吗”这群小馋猫,又开始馋糖了。“今天,老师没给小朋友们准备呢?陈老师先来给小朋友讲一个关于吃糖的故事,好吗?”“好,我们喜欢听老师讲故事”“今天,陈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讲的故事叫《没有牙齿的大老虎》”,这是一个关于小狐狸和大老虎的故事......就这样,我们的课程故事开始了。
设疑激趣,让幼儿想听
“小狐狸说它能把大老虎的牙齿全拔掉,小狐狸和大老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小狐狸能把大老虎的牙齿全拔掉吗?”说到这,我故意摆出疑惑的表情,想引起幼儿的质疑。“小狐狸吹牛,大老虎的牙齿厉害的很呢”“大老虎是虎大王,小动物都怕它”“我觉得小狐狸不敢拔老虎的牙”“小狐狸很聪明,它一定有办法”......孩子们争先说着自己的想法。“你们说的或许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我们要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测呢?”这一提问的设计,想引导孩子说出从故事中找答案。果然,孩子们没让我失望,“听陈老师讲故事,就找到答案了”。
声情并茂,让故事讲述淋漓尽致
森林里,大老虎的牙齿又尖又利,小动物们都害怕它。可是,小狐狸却说:“哼,我不怕,我还能把大老虎的牙齿全拔掉呢”小狐狸的声音,我故意用轻柔的,调皮的,又有点嗲的声音来讲述,让孩子们感到有趣,从而能认真的听老师讲故事。小动物们都说小狐狸吹牛,小狐狸却说:“我才没有吹牛,你们走着瞧吧。”讲到这,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小狐狸在吹牛吗?它会不会像刚才小朋友说的想到办法了呢?”“我觉得小狐狸一定是想到好办法了”“小狐狸会偷偷的给大老虎拔牙”“小狐狸找爸爸妈妈帮忙了”“小狐狸可能趁大老虎睡觉的时候去给老虎拔牙”......“你们帮小狐狸想了这么多好办法,那小狐狸到底是怎样给大老虎拔牙的呢?”再次设疑,在层层铺垫下激起幼儿的探索欲望。
迁移幼儿生活经验,让幼儿自己找答案
“小狐狸给大老虎带了一大包礼物,它会带什么呢?”“是好吃的糖”“你们为什么觉得是糖呢?”“老师刚开始讲过,给我们讲一个关于吃糖的故事,所以我猜的”“对了,你们很机灵,小狐狸送给了大老虎一大包好吃的糖,为什么要送糖呢?”“老师我知道,小狐狸想让大老虎的牙齿生虫子”“大老虎吃好多糖,牙齿就会被虫子吃了”孩子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听故事
小狐狸对大老虎说:“啊哈,尊敬的大王,我给你带来了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糖”啊哈,这个象声词让幼儿感到很有趣,我故意拉长语气说。糖是什么,大老虎从来都没吃过。小狐狸给大老虎剥了一颗大白兔奶糖放进嘴巴里,“嗯,香香甜甜的,太好吃了”我把大老虎的声音放低放粗,让幼儿能够区分大老虎和小狐狸这两个角色的不同,并感受到有趣。大老虎就这样天天吃糖也不刷牙,它的好朋友狮子知道了,会怎样做呢?“会告诉它少吃糖”“会不让它吃”“会告诉它,吃完糖要刷牙,我妈妈就是这样告诉我的”......它的好朋友狮子对它说:“我说虎老弟,你这样天天吃糖,又不刷牙,牙齿会坏掉的”虎老弟的称呼,引的孩子们嬉笑声声。大老虎觉得好朋友说的有道理,正准备刷牙的时候,你们猜猜谁来了?“我觉得是小狐狸”“小狐狸来了,它不想让老虎刷牙”“是小狐狸来了,它想让老虎的牙坏掉”......听着孩子们的回答,不禁为孩子们喝彩。“你们猜对了,真的是小狐狸来了,它告诉大老虎把牙齿上的糖全刷掉了,多可惜呀!大老虎听了小狐狸的话,又不刷牙了,时间一长......”我故意拖着很长的音,再次引起幼儿的好奇。“大老虎的牙疼了”孩子们嘻笑着,说着。“于是,大老虎就要去找谁?”“找医生拔牙”孩子们的认知让他们总结出生病了要去找医生。
再次设疑,引导幼儿猜测故事结尾
牛医生,马医生,还有驴医生都不敢给老虎拔牙,大老虎疼的在地上直打滚,可怎么办呀?“小狐狸来拔牙”“会是小狐狸吗?你们要认真听哦”远远的,小狐狸穿着白大褂来了,手里还拿着大钳子。“它要干什么”“给老虎拔牙”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对了,给老虎拔牙,一颗,两颗,三颗,四颗......把大老虎嘴巴里的牙齿全拔光了”我故意强调一颗,两颗,三颗,并加重语气,让幼儿感到有趣而乐意听。最后,这只老虎成了一只没有牙齿的憋嘴大老虎了,它还挺感激小狐狸呢,大老虎说:“还是狐狸好,又给我糖吃又替我拔牙”为了增强故事的趣味性,我故意憋着嘴又有点漏风的语言来说大老虎的话,引起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孩子们也纷纷学着我的样子说起来。就这样,这个故事,在笑声中结束了。
提炼总结,让故事更有意义
小狐狸为什么能把大老虎的牙全拔掉呢?“因为大老虎天天吃糖,又不刷牙”那我们要学大老虎吗?“不学,不学”“陈老师知道,你们都是讲卫生,爱清洁的好孩子,也一定不会像大老虎那样贪嘴的”。表扬肯定,能激励幼儿做的更好。故事的结束,大老虎说还是狐狸好,那狐狸真的好吗?“不好,它让大老虎天天吃糖”“它不让老虎刷牙”“都是小狐狸,老虎的牙才坏掉的”“坏的朋友,能让你养成坏的习惯,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学会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虽然孩子们还不太能理解,但从孩子们的回答中,能够感受到分辨是非的能力已在孩子心中初步萌芽。小狐狸懂的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小朋友也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去把事情做好,但一定要做好事情。
写在最后
今天的课程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借助PPT课件,也没有图片的辅助,孩子们却也能很认真很专注。我不禁在想:课程内容应该是孩子们喜欢的,故事中的对话,象声词的运用,语气的变化和夸张的动作是让幼儿觉得有趣的,不断的设疑是让幼儿好奇的,最后孩子们是有足够的认知经验的,种种结合,才能让整节活动轻松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