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那甜透人心的红富士苹果,也不说那温润纯粹的和田玉,单说那巴扎,便是新疆最美的风景。
第一次赶巴扎,是十一年前的深秋,我初到阿克苏。那天是星期天,天微明,马路上传来有节奏马蹄声和着清脆的铃铛,一阵接着一阵,似乎没有间断过。我有些微恼,星期天可以踏踏实实的歇息一会,这样一搅和,睡意全无,只好怏怏地起床了。打开窗户,路上人来人往,大半赶着马车。距离我的住处大约两三公里的地方,白雾袅绕,经久不散。
天尚早,无处可去之处,甚是无聊,便将同舍的A君拍醒。“今天是个什么重大节日?怎么路上人来人往的?”A君眯着眼,哈欠地说:“赶巴扎!”说完像软泥一样,瘫在床上。语言简洁,可却含混不清,一如她的头脑。我有些不甘心,“你慢点说,是为什么?”被我一搅和,A君睡意全无,对我温和的笑笑,(她是阿克苏本地人,不愿意回家,却愿意陪我这个异地之人过周末)。“赶巴扎!一会儿我们也去赶巴扎吧!”
什么叫巴扎?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词,也不知道怎么赶巴扎。我没好意思开口。吃完早饭,A君催促,“换上深色的衣服和鞋,穿厚点,我们赶巴扎去!”“我们怎么去?”A君诧异地看着我,一副“这也不知道”的样子,好囧!“走呗!”“人家都是赶马车,我们走路,啥时候才能到?”A君哈哈大笑起来。“你跟着我就行!”巴扎还未赶上,我却已经成了A君的“巴扎”了。
步行大约二十分钟,A君说“到了!”呀!人海茫茫,入口处,人叠着人,妈妈牵着女儿,爸爸或者老人拎着物什,如蜗牛慢慢向前蠕动。我特别惊讶,在老家,只有重大节日时,才有如此壮观的景象。随着人潮向前涌动,走过检查通道,豁然开朗,又是另一番天地。场子很大,也很开阔,物品应有尽有,只有我想不到的,没有我买不到的。这里有穿着貂皮大衣的女人在小吃摊前大快朵颐,有花白胡子的老爷爷,占据场子的一角,卖着昨天几只老母鸡下的蛋。有临街的居民,也有千里之外慕名而来的外乡人,在这里,你可以买到最古朴、本土的东西,也能捡到进口的各国的小商品。
这让我想起了老家的街市。逢双日,便是村民们赶集的日子。但赶集,仅限于附近的农民,城里人是不会赶集的,一者,他们起不了早床;二者,他们觉得脚踩黄泥土,有失了身份。老家严格遵守着城乡的规律,不可乱想套,否则,农村不农村,城市不城市,会惹人笑话的。不像在新疆,在阿克苏,不论你的身份高低贵贱,不论你的口袋胀鼓或者瘪空,只要往摊前一站,迎来的就是笑脸,就是尊重。你可以在这里大吃大喝,挥霍无度;你也可以一文不花,悠然地在每个摊前转转,体会花钱或者收钱的快乐!
对于巴扎,还有巴扎文化,我未曾了解,但我从每一个赶巴扎的人脸上,看到笑意,体会到了一种自在率性的惬意。生活不过就是如此,轻松自在,来自自然的那种力量,便是最长久的幸福。我想,以后我可以写“逛”巴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