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是下着小雨,像我们一样连轴转,没有暂停的打算。
我提议,从源(园)口直奔五星海拔最高的自然村――下吴,来一次顺着溪流有别于穆澄源的雨中行。
虽然两个行政村只是相隔一座山,但人文风景是那样的不同。文友中刘,看到一栋栋鳞次栉比的黄土屋说,这才是我们要找的乡愁啊!
而要真正了解乡愁,最好走到山民家里去。最初,中刘选择了一家前院种植青枣和置放映山红盆景的农户。枣树抽青,格外清芬,映山红雨,夺人眼目。由于大妈不在家,性格不温不火的大伯,允许中刘手机充电,但你想讨口茶水喝,他只说了一声“没烧”。我估计他对不速之客,尤其是城里人有成见。的确也是,如果不是吃吃空,下雨天咋会在大山里瞎转?山溪有什么好看的,有钱采购点五星牌山货差不多。
当走到土灶边,看到大铁锅里外敷着刚煮熟的笋片,等待烘干,又看到敞开的菜柜里一碗碗酱色的土菜,顿时明白了大伯说的是大实话,也知晓了阴雨天里,为了省点电费,不开节能灯的原因。
不过,他还是想开电视机给我们看得啊,尽管遥控器电池没油了,揿来揿去,都不听主人的号令。他还是允许我们在家里乱扔乱放雨伞的呀,按照礼数,应该把湿淋淋留在大门槛以外的,而久已习惯的我们,像进了自己的家门,雨伞有撑开的,也有随便一扔,躺倒在黄泥地上的。
也许朋友之间有心灵感应。早上八点,我打姓陈朋友的电话,希望一起去山里走走,并没说什么目的地。他觉得有些难为情,说是否改在下午或者明天,因为上海一位书画家要来兰溪,准备开车到金华把他接过来。而十分凑巧的是,在准备离开下吴时候,竟然看到一辆红颜色小车停在周围,并碰见了走下台阶、走出乡愁的他们。其中那位书画家,是上海知青,原在兰溪市青少年宫工作的王宾湖老人。说是老人,其实具有道家、仙者的风采。莫非他也来此地领略乡愁的真味?
乡愁里,有古板老人,也必然有老宅。但浙中民居的建筑模式,与徽派建筑大不同。先前,我总以为缺少金钱,山民才建成这个土得掉渣,既没马头墙也没有石灰白粉墙的房子模样。也许土得掉渣,更耐久也更实用,这是大山赋予工匠们特有的灵性――因地制宜。咱就是不缺黄土搡墙,只是粘性强点弱点,护墙粉墙时,再抹层黄泥又何妨;咱也不缺木料构件,只是材质好点差点,一旦讨儿媳妇了,办喜事了,在房内还是室内,杉木板全包装又何妨?结构简单,用料单一,却把山民的性格演绎得透亮透亮。
也许穆澄源村庄较为平坦,瀑布没有五星村那么多,水流也不像这里性子那么急,也许五星下吴村民思想保守,为人做事还不很大气,但从村两委,尤其与部分年轻干部的言语交谈中,了解到五星村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正在进行保护性开发。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走了五星下吴、龙皇殿自然村,上于、半源和沈家山三个自然村还没有打探,那就留到今后吧。山不转水转,水转时,清风徐徐而至,乡愁纷至沓来。
挥挥手,作别源(园)口,胡老师还兴致勃勃,而我明显感到身体有点累了,因为多日筹办的市作协笔会刚刚结束。但即使这样,我还是准备在石渠请文友们吃一碗面条、半个兰溪鸡子粿,好为此次“雨中行”打一个结,鲜活的结,相约在夏季再次到穆澄源到五星探源,又吃半个鸡子粿。
陈水河整理于2018.4.15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