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垫底辣妹的电影感触很多,每个人都是向上向善的,内心都渴望变得更好,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为什么有的人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有的人却只能被生活推着,勉强过日子,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我们的未来走向。
1.妈妈
想起那句话,“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可我们却不是天才的妈妈。”电影中沙耶加的妈妈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虽然她在家里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但却努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自由快乐的天空。
以让孩子快乐为前提的妈妈,在每一次女儿遇到问题的时候,她都选择了支持。
当女儿在学校被期负之后,老师为了息事宁人,让她选择忍让。她说:"如果被欺凌是被认为很正常的现象,如果这是你们学校的教学宗旨,那我们转学好了"。
女儿课桌上的烟被老师发现,被要求供出自己的好朋友,否则就无限期的休学。她说:"如果学校认为逼迫孩子出卖自己的朋友,来换取自身不被处分的决定,是你们学校的教学宗旨,那我们退学好了"。
这番话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孩子简单的支持,更是对孩子深深地理解和尊重。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最渴望的就是理解和认可。
2.目标
沙耶加转入了可以直接升入初中、高中、大学的学校。结交了几个好朋友,从此便开启了疯玩模式,把学习抛诸脑后。
如果人生就像是电脑程序一样,全都设定好。二十岁就知道自己四十岁的一切;从上学开始就已经知道将来会去哪所大学,那我们还需要努力吗?
儿子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努力的方向,也就没有动力。
坪田老师帮助沙耶加确立了考上应庆大学的目标,也找到了她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3.老师
老师是孩子学习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是对孩子影响非常大的人。
学校老师认定沙耶加就是一个废人,一个渣渣。固定型的思维模式让他相信人是一成不变的;成绩不好就代表这个人不好。这样的负面标签让沙耶加内心痛苦,却又无力改变,为了不让别人看到她的脆弱,她总是表现出蛮不在乎的样子。
然而老师的羞辱没有让她变得更好,反而更激起沙耶加的反感和叛逆,更加讨厌学习。
培训班的坪田老师,是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他相信每个人的潜能和特质,相信成绩不好的孩子只是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只要用心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即使倒数第一的沙耶加,他也能看到她身上的闪光点。去欣赏她这个人,给她鼓励和支持。
面对知识水平只有小学四年级,已经是高二学生的沙耶加,他没有去嘲笑和否定他。而是帮他分析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
他对每一个孩子表达真诚的好奇,用心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感受。
他总能在沙耶加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有用的帮助。沙耶加记不住日本史,他找来漫画版的给她读。
他会在他困惑想退缩的时候,给予她支持和鼓励,引导她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遇到像坪田一样的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幸遇上,那我们是不是也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去助力孩子。
4.朋友
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目标,没有对未来的希望,也没有谁会对她抱有期待。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光,是她唯一的安慰。
电影里沙耶加和朋友的感情着实让人怀念,那些在一起蹦蹦跳跳、闪闪发光的日子。在她们发现沙耶加是态度认真的备考时,她们找一个合适的地点温和而不容置疑的说,我们决定以后不带你玩了,并不是讨厌你,而是因为你,我们觉得自己也应该找到一些目标来努力了,要不将来我们拿什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朋友是努力和你一起变得更好的人。
5.亲子关系
沙耶加在弟弟出生后就失去了父的宠爱和关注,重男轻女的父亲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儿子身上,希望能把儿子培养成专业的棒球运动员,对女儿的一切都不闻不问。
尽管内心渴望父亲的爱和接纳,沙耶加也同样选择了对抗和叛逆。她称父亲为老头子,甚至怀疑母亲为什么会嫁给这样一个人。
看到父亲在大雪天送她去考试的路上,对陌生人的出手相助,沙耶加明白了妈妈说的父亲也有他的优点。
高期待带来的高压力让弟弟最终放弃了棒球,父亲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失败。一直被他冷落打击的女儿,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考上了目标大学。父亲的反思,为父女关系的和解打下了好的基础。
我们总说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亲子关系的好坏决定了教育的成败。父母的权威来自于自身的能力带来的影响力,而不是因为我们是父母就可以去强迫孩子听我们的,尊重我们。
就像一粒苹果树的种子,天生就具备成为一棵苹果树的全部条件,每一个孩子也都具备成为他自己的所有条件。
遵循苹果树的成长规律,给它施肥浇水,它就能长出苹果。养孩子也需要遵循他们每个年龄段的成长规律,给予合适的引导,让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