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携竹叶去
犬踏梅香来
与2019离别之际,一年一会的“拜年祭”也就要和大家见面啦!
从2011年开始,拜年祭成为B站的传统,是很多年轻人期待的春节保留节目。今年的拜年祭直播期间有3772万的人气峰值,事后观看回放的人次预计会达到数千万。
将拜年祭比作春晚,可能会让一些B站用户觉得不高兴,认为是在黑拜年祭。但其实,我在这里说的春晚,更接近80年代刚刚诞生时的春晚——那时的“春节联欢晚会”重在真正的“联欢”,还没有被赋予那么多拔高的意义和沉重的功能。
对于真正的“联欢晚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创造一个共享的仪式,用高水平的文艺创作,将人们联结起来,共同回顾过去的时光,为新的一年祈福。
B站拜年祭,就是许多年轻人选择参与的仪式,它正在融进一群人的集体记忆。
用一个词总结B站拜年祭,就是“共享”。
视频创作者和观众,使用着共享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的“梗”。无论是视频中出现的金坷垃、王司徒、精灵球,还是弹幕里飘过的两开花、真香、真实、女装、前方高能、文艺复兴,共享的语言就是对彼此属于同一个社群的确认。
共享的语言还包括共享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鬼畜、Vocaloid、宅舞、国风……这些在B站上主流的表达方式,是拜年祭的主体内容。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节目,是虚拟偶像洛天依出演的京韵大鼓,歌词内容则是复仇者联盟的故事。能将洛天依调教唱出京韵大鼓本身就令人惊艳,再结合具体内容,更是当之无愧的中美合拍、两开花。
京韵大鼓:https://b23.tv/av36570830
拜年祭的很多节目创作水平惊人。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所说,B站是中国最像YouTube的视频创作者社区,这些节目则表明,社区里的大佬藏龙卧虎。而观众在弹幕中的参与,也成为了对视频的二次创作,带来了更加有趣的观看体验。
正是在用户群体积极的参与之中(无论参与方式是创作视频,是发射弹幕,还是跟着视频和弹幕一起泪目),B站让用户有了极强的归属感和连接感——很多人会主动为这个“小破站”操心。在拜年祭的视频中,我们看到很多人在谈论制作经费够不够,更有大量弹幕重复着“爱死这破站了”、“此生无悔入b站”。
这些都传达着一个信息:B站是我们自己的。
1983年第一届央视春晚至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细节是:顺应了观众的点播要求,安排李谷一演唱“禁歌”《乡恋》。当时的导演黄一鹤后来回忆说,许多观众在晚会后纷纷来信,称赞中央电视台是“人民自己的电视台”。黄一鹤说,当时,“人民自己的”是最高级的褒奖。
而B站拜年祭之所以打动人心,就是因为它是年轻人自己的联欢,是一群人共享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