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当真正走进历史当中的时候,却怎么也笑不出来,比如曹操的这首《蒿里行》,一种比悲更复杂的感情在心中激荡。
题目“蒿里行”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时的挽歌,是旧乐府题目,曹操拿来写时事,题目翻译过来就是:在死人堆里行走。死人当然是说生民百姓,可是仅此而已吗?我觉得这里的死人除了百姓还有很多人。还有谁?我们先一句一句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最初大家兴义兵讨董卓,那是何等豪壮,每当你做了一件正义的事情,那种爽快真的是难以言表。“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大家浩浩荡荡地来到了离洛阳不远的盟津,可是他们就不走了,只是说了一句,我们的目标是消灭董卓,可是,你倒是去呀。这一群人是什么样的人?“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心不齐啥事也办不成,还可能坏事情。“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互相之间争权夺利,杀杀杀。这些故事是谁写的?曹操,曹操是要匡扶汉室的,是要做一番事业的,而且是大事业,肯定不会着急于自己的利益,更何况他也没那么多本钱,不像袁氏兄弟,有“四世三公”的家世,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稍微振臂一呼,称帝立帝,小事一桩。“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最能带领大家消灭董卓的人都在为自己谋利益,这大事还能成吗?趁火打劫很不好,师出无名啊,曹操很气愤,以至于用了两句话说袁氏兄弟,怒其不争。“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连年的战争不是董卓带来的,董卓顶多杀几个人,这些所谓的义兵挑起战争也就算了,毕竟,结束暴力的方式还得靠暴力,但是,用暴力为自己谋私利就不对了。曹操想起战争的目的就心生哀痛吧,为了天下的安慰而战斗,结果天下越来越乱,真是让人想不明白。“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这句诗将百姓的惨状刻画得太形象了,野地里的白骨不知放了多久了,最初的尸体到如今的白骨,没人收,白骨可能不止一具,累累白骨,方圆千里,没有绿树,只有几棵战火烧干的枯树干,枯树上可能还挂着几颗头颅,残阳如血,寂静无风,没有人会细细诉说这里的故事,远处的村庄,废墟一片,一个人也没有,贪玩的小孩一个也没有。人家是搬走了还是变成了白骨,鸡鸣消失,这里是死一般的寂静。每每想到这里,曹操都是肝肠寸断。
这首诗堪称汉末史诗,真实记录,我们觉得真实,其实都站在了曹操的立场,毕竟曹操做的事情和表达的看法,让人看到曹操对于国家和百姓深切的关怀。一个人的叙事方式就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如果让袁绍写写,会是什么样?可能又是另外的样子。
曹操这首诗表现出来的格局是非常大的,一个真正做事的人必然是要把自己给隐去的,心中只有国家,这样才能活出一个大写的人,大活人,一个真正存在的人,历史记住了曹操,袁绍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曹操的存在,不是吗?所以,袁绍、袁术等都是死人,活着如同死去,不久就会变为白骨,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前人后人都在前赴后继地做着,历史上,他们不是累累白骨吗?没有袁绍,可能会有李绍。但是,只有一个曹操,不能改姓,不能改名。
你说,走在死人堆里,曹操除了沉郁悲壮,是不是还有奋发有为在其中,风骨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