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保护非遗 绽放迷人色彩

        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们走过悠久的历史,并在今天与现代生活接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年轻一代的手中,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成为我们必须面临的一项命题,值得我们深思。

        目前,我国共有43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这些世界级非遗名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些谆谆教诲为我们提供了指引,我们要不遗余力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足科学保护。科学保护就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规律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一整套科学的保护规则、标准、方法、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头的、无形的、活态的,要通过文字和音像的记录、整理与编制,才得以“看得到、摸得着”。这就需要我们给每一项已经被列入国家保护范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精确的档案,以制度化体系化运行确保传承保护落实到位。此外,做好保护工作还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应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依据科学制定的保护标准与规范加强监督。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并严格执行的保护传承体系,保护才有保证,发展才有依据。

         加强人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专业人才,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做到科学保护传承。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很大,相比较而言人才远远不足。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要深刻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这就需要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培育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应当认识到,有计划地、源源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

        在保护非遗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科学和人才的作用,推动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