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最后一天和2017年的第一天,在大家都打满鸡血写总结搞年初规划的时候,我把国家的法定假日放给我,窝在家里看了整整三天电影。不能不说电影的奇妙,哪怕是最低评分的片子都让我在夜里无法入睡,很没有规律的失眠了。关上灯,一个人对着黑漆漆的房顶,这个时候或许是我总结的开始。
一、算算还是读了不少书
2016年,对自己读书的要求是定时定量。每天四个小时,每月8本,每本一篇读书心得。现在算来,一年下来竟然读了近百本书。书的种类主要分成以下几种:
1、英文类原著:从2016年初开始,每个月从京东买2本进口原版英文原著,当然是简装环保纸版的。因为书小,装在包里随走随带,见缝插针找时间读,一年共读24本。读完这些书最直接的感觉是,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可以随时转换思维方式,中文说出来的同时英文也就跟着在脑海里回荡。同时,听力、阅读等等各项考试相关的都能驾轻就熟。
2、文学类书籍:这个文学类书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更加倾向于西方对书籍的分类,也就是他们界定的虚构类图书。今年主要攻读的是《诸子集成》以及其外围著作。通过这类图书阅读,对古文盲读的能力有巨大提高,很多典故不用再去查看材料。同时,对历史横断面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佛教十三经》和《画谱》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
3、社会经济类书籍:社会经济问题变化很快,尤其是互联网经济崛起后,变化更为日新月异。我切身感觉到,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很难洞悉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为此,开始涉猎不熟悉的领域,社会学、经济学、大数据、互联网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让我从剑鱼变成了章鱼,触角更多,更加灵敏。帮助我写了不少文化营销、大数据管理、互联网运营方面的文章。
二、思考方式的变化
如果说从书中获取了知识,那么思维导图则给我整合知识创造了更大的可能。几十年的传统教育培养了我线性的逻辑思维,无论是就果寻因还是就因寻果,本身造成了思维禁锢。而巧合之下读了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系列书,并尝试在阅读和知识管理中有效应用。
个人觉得,“思维导图”的真是意义在于,通过网络状的发散结构,高效的进行知识管理和整合。从宏观知识架构上,它能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链接,让你挂一只万。从具体知识点上来说,在思维导图的诱导之下,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可能性更多,考虑更周全,同时,创新的可能性也更大。
将思维导图和传统逻辑线性思维结合起来运用,使得2016年我对所学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2017年做做这些事情
2017年的1月已经快过去了。今年,我觉得能够做好这些事情或许就不荒废:
1、英语阅读:继续阅读英文原著,保持和16年同样的节奏,只是今年的目标不再是在阅读中突破词汇,而是研究英文中各种描写方法,让自己能更好的运用这门语言。
2、其他阅读:围绕今年确定的5个主题进行阅读,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信息整合。进一步提升应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系类文章。
3、好好锻炼:冬天就快过去了,北方的冬天伴随着寒冷和雾霾,室内锻炼效果不佳。等春天来了,就转向室外锻炼,继续跑步,骑车。将锻炼量化,按时完成,享受生活。
2016年,很多文章都在说互联网经济下资本重组,很多人也说自己通过多种技巧训练赚了多少钱,似乎赚钱已经成为了一个核心词汇。我不得不承认,在这方面我没有多少经济收益,但是,知识的攫取、释放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带给我很多好处。那些不赚钱的事情确实在促使我进步。应该感谢自己从来没有把增加经济收入作为目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