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群爱阅读爱思考的宝妈一起畅聊,一起探讨那些书本教给我们的生活知识。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你知道它是出自哪里的吗?
让我们一起来头脑风暴!
“聪明反被聪明误”出自宋朝大诗人苏轼(苏东坡)的《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诗中的意思浅显而明白,苏轼自嘲自己被聪明误了一生,希望自己的儿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就好。
第一句:“人皆养子望聪明”
人人都期盼自己抚养长大的儿子能够聪明绝顶、飞黄腾达。
这是自古以来,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道理不言自明。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屡受重创,痛定思痛,实在不忍心让自己的儿子再歩自己的后尘。
第二句:“我被聪明误一生”
这句话道出了苏轼的悲惨人生。苏轼曾经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以及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变法派构陷入狱,酿成了著名的“乌台诗案”,一时间震惊朝野上下。后来,苏轼在朝中的元老重臣的舍命相救,以及太皇太后的强制干预下,才幸运的免得一死,贬谪黄州。
所以,他以此诗告诫自己的孩子。
第三和第四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因此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做到公卿。“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
但凡天下做父母的,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但是,苏轼却反其道行之,“但愿生儿愚且蠢”。
这与他父母的育儿观完全吻合,苏轼父亲对苏轼取名的用意,不正在此吗?让他像“轼”一样不显露锋芒,但是又不可缺少!
关于“聪明反被聪明误”有哪些我们熟悉的历史故事呢?
《掩耳盗铃》的故事
掩耳盗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会响的。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引申到我们生活中就是弄虚作假的人,虽然能够蒙混一时,但无法蒙混一世,他们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最终还是会露出马脚的。
《一合酥》的故事
杨修是汉朝名臣杨震的曾孙子,杨修的父亲也是汉朝名臣杨彪。出生在好的家庭中的杨修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长大后杨修因自己的才能得到曹操的赏识,在丞相府做了主簿。那为什么家族显赫而且聪明绝顶的杨修被曹操杀了呢?
有一次曹操修建自己后花园时来到现场观察,看完后再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到后叫木匠扩建大门。旁人疑问,杨修答道:门下面写一个活字那就是《阔》字了,这是阔建大门的意思。
还有一次,西凉马腾送曹操一盒酥饼,曹操在盒子上写一盒酥就走了,杨修看到后,叫下人把酥饼分给了他们,下人们问他为什么?杨修说,一合酥拆开是一人一口的意思。
杨修的《一合酥》故事很有名,但是这个杨修太聪明了,自己反被自己的聪明误了,历来君主都怕身边的人比他聪明,所以最后落下被杀的下场。杨修就是最明显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画蛇添足》的故事
“画蛇添足”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多此一举,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优秀很必要,懂得藏起锋芒更重要,犹太人聪明,全世界都知道,但他们也经历过巨大的苦难。
育儿反省:
聪明反被聪明误,轻点的造成笑话,重点失去生命。
我们要教会孩子做事上不能耍小聪明,但是在教育孩子上有时假装糊涂点,其实更有利于保护我们的亲子关系。
乡间民谣:
“十分伶俐使七分,常留三分与子孙,若要十分都使尽,远在儿孙近在身。”
大概意思:“如果有十分的聪明,只用七分便可,常常会留下三分给子孙后代,要是将十分聪明都用尽,往远了说会耽误了后代,往近了说也会影响自己。”农村老人讲,几辈人的所有聪明都是一定的,如果这一代人先用完,后代就无聪明可用,会变的愚钝,表面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丰富的道理!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管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事关系,巧妙地选择“糊涂”做一个聪明兼有智慧的女人!
人人渴望被人尊敬,人人渴望聪明,然而我们不能因自己的聪明用错地方而误导自己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