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了一个多月的读书会,今天终于开始读了。这次读书会的成员一共有26个人,其实还是挺多的,怎样把这么多人召集起来,达到小型读书会的效果,我是要思考的。
首先,把所有学员进行编号、建立同桌关系,相互提醒大家写作业。
其次,初次读书要先建立链接,自我介绍很重要。
第三,课后作业与练习及时巩固很重要。
第四,要让大家有自己是读书会主人的感觉,人人有收获和价值,氛围营造很重要。
下午我用了一个多小时把过去读书会小伙伴的分享看了一遍,发现他们每个人的领读都很好,都与自己的故事都有链接,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光有领读者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读书会其他成员的声音,变成了一言堂。这样缺少小组成员互动的读书会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慢慢觉得这个读书与我没有关系,我只要回看和回听文字就可以了,久而久之,连作业也不想写了。
没有小组成员互动参与共鸣共建的读书会,最后大家相互的链接度下降之后,读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这不是我想要的。
今天的带领做的好的部分是,没有急,很稳,即使有学员没有来,有学员不能开麦或者说话,我都能很好的应对;最大的进步是打开摄像头与大家进行介绍自己的时候,我与前两年给叙事基础班复习课程讲课时相比,我不慌,不紧张,没有腹稿,也口齿清晰地表达我的想法。这是我这两年成长的地方,也有内心的自信所在。
其实今天来读书的老师还是有好几位厉害的老师的,他们年龄比我长很多,比如董老师,他们有在生涯规划专业学的很深的老师……他们有的并不是纯粹解决自己家孩子的问题而来,而是希望通过读书去帮助解决别人的问题。
如果要把今天的带领给自己提点要求的话,下次选择书籍还是选有理论功底深的书,不选热销榜的书。因为我们要专注叙事生涯于日常生活,着力于帮助更多的人去提升思维认知,就要找到可查、可以检验、经得起推敲的内容,更让人信服。
今天一位内蒙老师的分享让我更加坚定要传播叙事生涯理念,叙事生涯规划也一定是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从单一的价值标准中解构出来,唤醒内在的渴望与热情,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建构、重写自己的生命故事。
每个生命都有那么不容易,如果不会去解构,不懂松绑,就真的被主流声音活活的压制成一个有问题的故事,而没有了迎接挑战的力量,更不敢有书写自己人生美好故事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