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自己很想赚钱,那么他们想要的,真的是赚钱吗?
他们总是说,等我赚到了钱,就要买豪车,买豪宅,买奢侈品包包,买豪华时装诸如此类,如何如何。那么,其实他的刚需并不是赚钱,而是花钱;赚钱只是他为了满足花钱的需求而不得不从事的苦力。
普通人不太可能获得巨额的财富,因为他们赚钱的目的只是想为了花钱,而要获得巨额的财富,通常需要经过非常人能忍受的努力和痛苦,一般人努力到一定程度,觉得自己赚的钱已经足够,何必再苦哈哈的受这个罪,赚钱这个事,差不多就行了。
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那些只为了赚钱,而并不想花钱享受的人吗?
真的有。
英国学者伊恩-布兰德尼的《有信仰的资本:维多利亚时代的商业精神》一书中就记载了这么一群人。
例如: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
安德鲁·卡耐基12岁的时候跟父母从苏格兰移民到了美国。他们家家境清寒,卡耐基曾经当过看管蒸汽机的学徒、电报投递员等。他当电报投递员的时候,每天都在睡觉之前背诵每家公司的名字,还能记住每家公司都在哪一条街道上。16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了摩尔斯电码的专家,据说他是美国第三个不用读内容,用耳朵就可以听出电报内容的人。他的敬业精神给宾夕法尼亚铁道部门主管托马斯·斯科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把这个小伙子挖到自己的公司。在斯科特的栽培下,卡耐基一路高升,而且通过投资赚到了很多钱。他敏锐地意识到迅速发展的铁路行业对优质钢铁有大量需求,于是开始建造钢铁厂。1901年,他把自己的钢铁厂以4.8亿美元卖给联合钢铁企业的摩根。交易完成之后,摩根庆祝卡耐基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其实,卡耐基在30多岁的时候就曾经想过退出商界,专心从事慈善。到了66岁,他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在其余生,卡耐基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财富散尽,他说"死于富有是一种耻辱"。遗憾的是,由于每年产生的利息太高,他到头来也没有办法把钱财散尽。有钱人的烦恼,真的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卡耐基修建了两千多家图书馆,兴建了匹兹堡技术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成立了一个奖励英雄行为的基金,他甚至想通过一己之力捍卫世界和平。他一生出资了20多亿美元,创办了20多家基金会和机构。卡耐基曾经写过一篇《财富福音》,他认为富人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卡耐基说:"如果死时留下带不走的财富,或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卸给别人,那就没有任何价值。《财富福音》只是在回应耶稣基督的教导。它呼吁富豪们在回归大地的怀抱之前,以高尚的方式用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来帮助穷人,给后人做一点贡献。"
卡耐基做了很多善事,但他有一点颇有争议之处。他对穷人很好,但对自己的员工就说不上仁慈。他的钢铁厂工作条件很糟糕,给工人的工资很低,工作时间又长。他的确给工人盖了图书馆,但工人也有抱怨:一天工作12个小时,哪里有时间去图书馆看书?卡耐基的赫姆斯泰德公司想要裁掉四分之一的工人,减少工人工资,工人起来罢工,资方和工人爆发冲突,5名工人死亡,300多人受伤。卡耐基给厂长发了一封电报,表扬他"坚定地站出来之后,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布兰德尼这本书中,介绍的另外一位企业家,乔治·吉百利在这一点上就比卡耐基做得好。过去,巧克力是上流阶层才享用得起的高档产品,吉百利公司让巧克力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是英国第一家能合法地用"纯正"标榜自己产品的公司。
由于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公司不得不从拥挤的市中心迁址。乔治·吉百利买来一块牧场和林地,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新工厂是吉百利和一个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共同设计的。工厂车间宽敞明亮,还有板球场、足球场和公园,后来又修建了游泳池、音乐厅和演讲厅。吉百利公司是英国第一个拥有私人医生的公司,后来还给工人聘请了牙医。为了检查暖气是不是够热,乔治·吉百利会跪在车间的地上试温度。工人的家就在工厂旁边,是乔治·吉百利设计的"模范村庄",每家住户都有个大花园,里面有菜园、花坛和果树。花园里的产出,就值每个住户的房租了。
当然,和其他慈善家一样,乔治·吉百利也有自己的规矩。比如,他单独分出了男工的走廊和女工的走廊,让他们没法见面。他不雇用已婚的女人,理由是这会助长懒惰的男人靠妻子的工资生活,成为游手好闲的懒人。
有些人难免会觉得这是一种家长式的作风。的确,这是很多慈善家多多少少会有的毛病,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想方设法也让别人都喜欢。,当然,这样的慈善,是否能优抚消受,那就仁者见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