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
从小被人瞧不起的孩子,将成为瞧不起别人的人
口角纷争不断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将成为粗暴无礼的人
在忐忑不安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将成为心绪不宁的人
在旁人怜悯的目光中长大的孩子,将成为内心充满凄惨的人
倘若孩子得不到家长的尊重,将成为内向孤僻的人
倘若家长一味地羡慕他人,孩子将成为只知羡慕的人
训斥声中长大的孩子,会以为自己是个坏孩子
鼓励声中长大的孩子,会充满自信
用宽广的心胸对待,不会培养出暴躁易怒的孩子
若时常赞美,孩子将活泼开朗。
若用爱呵护,孩子将学会如何爱别人
若充分肯定,孩子将会喜欢上自己
若凝望守护,孩子将会愈加努力
若教会分享,孩子将学会宽容体谅
若家长正直,孩子将知晓正直的宝贵
若公平相待,孩子将胸怀正义
若温柔体谅,孩子将善良体贴
若悉心保护,孩子将勇敢坚强
其乐融融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将会爱上这个世界。
孩子身上所有的问题都应该归咎于大人,孩子没有错,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你会看到你自己,你的不完美,你的优点。如何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将弱势在下一代身上终止,这是一个需要家长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习惯的改变很困难,我们从原生家庭所习得的思维模式,待人方式,无论是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都应该直面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获得幸福。
经常听到看到各种对熊孩子事迹吐槽的帖子,家长们无法理解现在的孩子们怎么如此难以管教。作为家长,我们总在用成年人看待事物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没有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各种育儿信息被动接收,造成了家长们的困扰,在把控与放任之间难以拿捏。
蒙特梭利一直被奉为儿童早期教育的经典,但是在我看了正面管教之后,它所带给我的思维方式是与之前完全不同的。
正面管教源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不同于精神分析,强调对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寻求问题的根源。美国尼尔森博士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困扰中慢慢的将个体心理学理论用于实践,而总结出的一套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的沟通的理论知识体系与方法。
贯穿全书的观点是和善与坚定,对待孩子的任何行为,家长必须和善与坚定的去处理,不管教不说教,不能用成人的权力去赢了孩子。而是应该帮助孩子更好的面对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鼓励他们的小小进步,最终帮助孩子获得适应社会的7个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即: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和善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对于家长的管教如何评判,书中也给出了四个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担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贡献、愿意合作)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对孩子日常行为作出解释的案例,“每个行为不良的孩子,都是失去了信心的孩子”,他们只是在用他们认为是对的方式引起成人的注意,从而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应从行为背后真正的目的去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帮助他们解除困扰,获得认可,而不是用大人的权威去说教。如何利用鼓励的话语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如何利用班级会议和家庭会议解决日常问题。
在管教中我们无法避免的想要去说教,本书中例举了大量的案例来让读者理解说教,惩罚并不是行之有效的管教方法,这样只会造成孩子的反叛报复甚至自我放弃。家长们应该改变过去的思维模式,甚至可以将角色互换去体会我们目前的方法对孩子真的有帮助么,想想在你不耐烦的回应孩子的要求时,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因为我的育儿观念认为头三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怀孕开始便全职在家,原本觉得在家陪伴会让宝宝获得安全感,但在真正的养育过程中才体会到,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坚持母乳喂养到2岁,期间也遇到了各种问题,从宝宝不愿意断奶,整天粘着我,让我觉得很郁闷,有时心想,我花了那么多心血,最后的结果却不是我想要的,觉得很失望,很无助。
在宝宝的terrible two到来后,冲突开始出现,我很焦虑失望,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了解到宝宝那些行为的背后都是我日常点滴所积累的。陪在身边不等于陪伴,虽然比起大部分的家长,我已经做得很好,但是不可避免的,我会一直看手机,会说教,会想要赢了孩子,会想要宝宝按照我的想法做事。随着宝宝慢慢的长大我没有对待婴儿的耐心,总觉得说了那么多次怎么还不明白呢!(这个问题也在很多家长处理大宝身上体现,总觉得大的应该更懂事)所以我会失控,失控后又会后悔,即使家里一堆的育儿书也没有帮到我,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于是我学习心理学,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朋友发的正面管教(虽然在我的书单中一直没看),书中的理论让我豁然开朗,我现在开始尝试慢慢地改正自己的问题,只有把自己的性格脾气改善了,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去养成良好的人格,这个改变也很困难,固有的思维模式很难摆脱,所以会遇到低落焦虑,但是依然要去坚持做出改变,这样才能影响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