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绝冠”的《千里江山图》即将从故宫博物院撤展,传世名画要回库房休养生息了!故宫将在10月30日换展,此后我们将只能看到《千里江山图》的清代摹本,下一次再见千里江山的真迹,还真不知是猴年马月。
古代书画的真迹和摹本,真的差很多吗?
萃花同时观赏过真迹和摹本,摸着良心说,清代摹本并不差,原作的山水、渔船、房舍,甚至那些不足一厘米的小人儿,均作了细致地刻画。
但有王希孟珠玉在前,即便绢布泛黄,颜色剥落,看完真迹后再看后世摹本,仍察觉出些许不对劲儿,仿佛喝了一杯上好的明前龙井,满齿留香,回味甘甜,之后又被灌了一杯茉莉茶,虽然花香清柔,滋味甘美,却愈加让人惦记着龙井的那股甘醇。
要知道,我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中,接近一半的作品,原作早已不存,博物馆收藏的均是后世的摹本。传世书法名帖中,“书圣”王羲之无一件真迹存世,现存的均为摹本或拓本。
现状如此堪忧,书画真迹便显得尤为可贵。
既然有机会看到真迹,那么萃花建议喜欢青绿山水画的朋友,一定要抓紧这最后两周的时间。否则以后只能对着摹本YY真迹,场景未免太过凄凉~万一真的错过了,也别太过失落,古代书画出现那么多临摹作品,有着各种不同的缘由和价值所在。
奉旨临摹
中国历代书画珍品,有一大半都进过宫,属于皇家的私人收藏。皇帝有时对某些作品喜欢得紧,命搨书人、宫廷画师来临摹。清代《千里江山图》的两幅摹本,便是奉旨临摹。
方琮的版本用笔工细,比较忠实地保留了原作的整体面貌。王炳突出了勾勒山石轮廓线、侧皴以及波纹线,石青、石绿等颜色的对比也更强烈,更富有装饰性趣味。
临摹界最著名的事迹当属唐太宗和《兰亭序》。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不仅自己临仿,还找了一堆大V,如赵模、韩道亭、冯承素、诸葛贞,制作了数个摹本,用来赏赐皇太子和诸王近臣。
被认为是存世最佳的兰亭摹本,他将若干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摹写得细致入微,改写的字迹也显现出先后书写的层次。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既保留了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
可是那本真迹去哪儿了呢?没人知道。
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兰亭序》藏于陕西昭陵唐太宗的棺材里。
宋代是画家的黄金时代,由于“画院”兴盛,许多名画摹本均产生于宋代。
《洛神赋图》,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绘,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临摹练笔
临摹属于中国古典画论的“六法”之一,即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传移模写”,是评判画家功力的一个标准。
西方绘画教学中,临摹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那些著名的书画家也曾是无名小辈,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功力才能日渐精进,临摹名作练手也就很平常了。
▼ 赵孟頫《红衣罗汉图卷》
▼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
▼ 石涛花卉山水册页
临和摹是两种不同的手法,宋代张世南在《游宦记闻》中写道:“临谓置纸在旁,观其大小、浓淡。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摹谓以薄纸覆上,随其曲折婉转用笔曰摹。”
历史上许多卓有成就的书画家,如赵孟頫、仇英、董其昌、张大千等,都是临摹的高手。
传习保护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相对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古代书画的寿命非常短暂,加上天灾人祸等因素,古书画流传下来非常不易。文物界的一大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惠及后代。
虽然我们有各种修文物的大师,然而古文物每天都在老化、损坏,光靠修复是远远来不及的。
在没有电子存档的年代,临摹也是一种留存文物的手段。
规模最大的当属敦煌壁画的临摹。上世纪初,敦煌石窟成了外国冒险家的乐园,大量经卷、佛像被一车车运走,连壁画也被粗暴地切成小块剥下带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194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之初,就有专门人员临摹、复制敦煌壁画。
莫高窟第217窟主室南壁经变壁画(常书鸿临)经过几代“敦煌人”辛勤艰苦的劳动,敦煌研究所现拥有壁画临本2000余幅,彩塑50余身,复制原大洞窟11个。
因为保护,敦煌的许多洞窟均不对外开放,这些精彩的临摹作品,就是我们欣赏敦煌艺术的主要方式了。
作伪图利
用以练笔的临摹作品,临摹者通常会署上自己的名字,若连署名、题跋、藏印也一一复制,不用说,就是刻意作伪用以牟利。
▼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
正在故宫博物院举行的赵孟頫书画特展,就专门开辟了一个展厅,用来陈列赵孟頫款识的书画伪作。
▼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一些仿造精美的艺术品,虽说是商人牟利的工具,很“不光彩”,但不可否认,它仍具有一定的收藏、研究价值。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有真假两个版本,伪作本是明末文人临摹,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题款以及邹之麟等人的题跋,由于画工精细,连乾隆皇帝都被骗过,将伪作视为珍宝,在画上数次题字盖印。(这就很尴尬了)
现今许多书画的真迹早已不存,我们只能通过摹本去捕捉那些神作的笔墨气韵,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也正因为无法见到真迹的神采,世人又多了无限的遐想。
比如王羲之和他的作品被裹上一层朦胧的浪漫主义色彩,加上后世文学艺术作品对他的描绘,或许在许多人的想象里,他衣炔飘飘、自在风流,好似并非这红尘俗世的人儿。
看了这么多真迹和摹本,有没有觉得眼已经花了?最后萃花上一道送分题:以下是各版本《兰亭序》局部,请从中找出冯承素的版本:答案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哦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