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打算从宝鸡沿丝绸之路西行,却一夜之间到了敦煌。
曾经去过西藏,那里高海拔、氧气不足,很多人一想到那里都心生畏惧。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青藏高原上,藏族同胞在长期的抗争中,与这片土地握手言欢,不仅在这里得以生存,还创造了为人惊叹的西藏文明。
看着窗外苍茫戈壁上零星而生的草包子,可以想象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经历的苦难,和艰辛生存背后生命的光辉。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由酒泉代管的县级市,南临青海祁连山,西靠新疆罗布泊。正是祁连山雪水流入的养育,使得世代敦煌人在“死亡禁地”的边缘得以耕种、存活。
入住的青旅是预订的,从火车站坐通往市区的公交车,抵达底站后,再步行七八分钟就到了。
十一月是敦煌旅行的淡季,天气非常冷,来这里的人就很少了。麻烦的是房间的暖气要每天晚上六点钟以后才开始供暖,事实证明开了以后效果也不是很明显。这就多多少少有点不可爱了。
对于一般的游客来说,敦煌市区周边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是必览之地,分别在市区的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不远处,都有班车可达。这也是住在市区的好处之一,去周边哪个地方都不会太远,方便中转。
大漠鸣沙闻风起
鸣沙山如同一道天然城墙东西延伸于在敦煌城南外,因风吹沙起有鸣鸣之声而得名。沙粒干净而又细腻,捏一小撮,微风拂过,如烟雾般随风扬起,又悄无声息地归入脚下。
从市区乘坐3路公交可直达鸣沙山脚下,清晨九点半,敦煌的阳光刚刚开始散发能量,还不足以抵挡这大漠寒夜里积攒出零下八度的冷酷,团团雾气随着呼吸升腾又消散。
反季节旅行的好处就是不会有很多人跟你抢着走脚下的路,远远看去,视野范围内寥寥没有几个人,你可以在这里得意忘形。
鸣沙山已经被开发成以沙漠体验项目为主题的景区,在这里可以乘坐直升机、滑翔机从空中俯视,一览连绵沙坡的波澜壮阔;也可以驾驶沙滩摩托巡视一周,享受刺激越野;也可以驾着骆驼重回沙漠丝路,在声声驼铃中穿越千年的异域风情。
当然也有徒步攀登的路线,以最原始的方式在一步一陷的前行中与大漠展开无言的较量。话虽如此,能有几人断言人定胜天,那只是宽容的大自然默不作声背后的侥幸而已。当它一旦有所表示,我们的生命就如这漠中沙粒,渺如星辰,顷刻覆灭。
人总要看过一次大海,才知道什么是宽广;登过一次高山,才知道什么是勇气;穿越一次沙漠,才知道什么是敬畏。
丝路莫高忆往昔
鸣沙山的最东端岩壁上,就是人尽皆知的敦煌莫高窟。
自公元366年乐樽和尚在此凿了第一个修行洞窟后,往后千百年,这里经过后人不断开凿与维护,洞窟数量竟达七百多个。
在这面崖壁,在宗教信仰的催动下,历代宗教形态、文化艺术、社会事件,多在洞窟内佛像、壁画、文物遗迹中得以展现。莫高窟遂有“博物馆”和“美术馆”之称号。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莫高窟的保存成为一大难题。
凿窟于崖壁之上,具有不可复制和难以保存的性质,历经千年的风雨,崖壁的坍塌和自然风化,很多木质檐顶、窟内壁画和佛像彩绘都遭受破坏。
动物的筑巢和自然灾害。在一些洞窟内可以看到鸟类的巢穴,窟内壁画需要非常干燥的环境去保存,而动物活动必然带来湿气,减少了壁画的寿命。而已知的1979年的洪水冲进洞窟,使得莫高窟内壁画遭受大面积脱落。
人为破坏。自从1900年,有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发现藏经洞后,莫高窟就开始不太平了。大量文物先后被英、法、俄、日的人带走了,后来又有许多被自己人私藏了,而莫高窟现在仅存的恐怕只是洗劫过后的“尾货”了。
这些年莫高窟的对外开放,也是一大问题,大量游客的到访,会加速窟内壁画的氧化,短期内看不出来,长期确实有很大影响的。
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得知,为了保护莫高窟,崖壁外沿全部做了人工加固,安装安全门。也只有部分洞窟对外开放可以参观,并且会逐渐关闭所有洞窟。现在正在建造原样比例仿真莫高窟,以后只能到陈列展馆中参观,而原物现在是看一眼少一眼了。
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言: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个人微信号:406380062
微信公众号:仗笔天涯的小四斤
新浪微博:jude-仗笔天涯的小四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