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裁上看,《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歌行体体裁的诗,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不受音律格式的拘泥,句式可自由变化,平仄不限,这首诗以七言为基调,交错用四,五,六,九言,灵活多样,浑然一体,这样的长短句结合更能展现出诗人追求自由,理想的情志和诗人的狂气,个性洒脱的仙气。
从语言上来看,李白语言风格豪迈,狂放,自由,在描写天姥山的高大时他运用了“横”“四万八千丈”等豪气的词,写山中奇景时时用“殷”,“栗”,“惊”表现出渲染出阴森恐怖的气氛,可见他用字之精妙,同时梦中之景,有大量表示仙境的词语“金银台”,“洞天”,“云之君”都表现出语言丰富,自由,极富有想象力,这种语言上的特点也能表现出他的仙气。
从内容上看,全文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梦游前,梦游中和梦醒后,这篇文章与别山水文章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是在梦中游历的山水,这就体现了诗人雄奇瑰丽的想象力,也体现了选材之仙,文中梦游之景极富有仙气,诗人所赏的景有静谧幽美,奇丽壮观到阴森可怖再到奇异壮丽,所梦之景变换万千,尤其是所选的景物“海日”“天鸡 ”都具有仙境色彩,在诗人的笔下,登山遇仙的情景简直就是仙境的本源,仙人们以彩虹为衣,风为马,老虎弹琴鼓瑟,鸾鸟拉车回转,这些所遇之景大多都成为后世仙境的本源,诗人用自己的笔墨,雄奇瑰丽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极乐的仙境来表现他对理想的追求,这都表现了诗人骨子里的仙。诗人在文中视角很跳脱,一下子能飞度镜湖月,又一下来到剡溪,他在诗中的自己根本不是一个凡人正常的视角,他把自己当作一个能飞天入地的仙人一般,他眼中的山林是他梦想中的山林,带上了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天姥山就是他理想的仙山。
从主旨来看,诗人在最后一句直抒情志,不屑与权贵同流合污,愿意遵守内心狂放不羁的本性。而他前文所梦之境都是仙界盛景, 其实也就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与个性自由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极为美好。这样的极乐仙境透露出来的思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无不是一种仙。
从结构上来看,前文写梦游之景,后文写梦醒时的感慨,还发出世间行乐亦如此。世间的快乐本就应该是这样啊就反映了,他对理想世界极尽追求。实际上是梦境与现实的结合,梦境里,他追寻天姥山,登临天姥山,遇仙。实际上,与现实生活中追寻遇难,圆梦,梦碎的经历是呼应的。这样结构上的安排更表现出他至始如一的对理想的追求和他洒脱自由的个性,最后依旧选择不与权贵为伍,这样也体现了他的仙。
从选材上来看,诗人选景均带有一种仙气,天姥山迷蒙神秘,猿啼鸡鸣之事世间罕见,却被李白一梦全遇到了,以此可以看出,李白气质思想上的仙。
从手法上来看,诗人大量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将天姥山的高大与神奇展现的淋漓尽致,也用到了反衬用仙境的美妙,反衬现实的丑恶,诗人以不事雕琢的艺术手法,大胆地运用各种手法和想象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的仙。
这就是我从梦游天母吟留别中感悟到的李白的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