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贬时)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道德高尚的人,并不把道德挂在嘴边上,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低下的人,时时要道德来规范,因为他心中没有。有大德的人清静无为,因为他没有自己的目的;道德不够的人追求道德,是为了某种目的。最仁爱的人有所作为,但是不想为着什么去作为。最正义的人有所作为,而且是想为着什么去作为。最有礼节的人有所作为,可是人家都不理睬他,他就扬起胳膊,指引人们遵守礼节。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是忠信不足的标志,是祸乱的开始。所谓的先见之明,对道来说属于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要笃守忠信,排除薄华的礼仪;要遵循规律,不要事先随意揣度。所以要舍弃薄华的礼,采取厚实的道。
感悟:
1.通过此章明白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根本区别,阶层的平衡。
2.也大概明白了仁义礼智信的渊源。有了不仁不义无礼无信,也就是失了道,不遵从大道,违背自然规律(不过用辩证法来看,违背自然规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另一种遵从自然法则)。才来提倡仁义礼智信,来约束大家。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便于统治阶级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