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陪伴者日记(3)
涵香
今天 阅读 206
已关注
早上,七点,当我走出房间时,小芳已经起床了,我们一起跑步。
另外一个姐姐,丽姐(化名),也早已起床,在一个包间里做起了治疗密码,读起了经书。因为她的腿被车撞过,不适合做剧烈运动,我就没有喊她。
天,有点阴,阳光不是很好,但只要跑起来,阳气就会升起来; 只要跑得微微出汗,快乐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就会产生,我们就会轻松,快乐。
边跑边聊天。小芳说昨晚做梦了,梦见了娘家人和前夫,说自己难受时就爱做这样的梦。
我告诉她,很正常。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这几天都在回忆往事,做这样的梦不新鲜。
因为她的婚姻更像是一场交易,所以,她对妈妈又恨又爱,难以释怀。
想到了泰安课堂上戴延红导师分享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认知的三层世界——三层楼”:意识,潜意识,系统。
意识—物质世界—道理
潜意识—心世界—感觉
系统—灵世界—念
“每个人都有两层世界,你有,我也有。有时候,我只看到一层楼,对不起,我错了“”。这里的两层楼是指一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也就是头脑层面,总有二元对立,总有是非对错。
潜意识,也就是心的世界,包括身体的体验,与感觉与情绪密切相关。
系统,则是你与其他人事物的关系。在身心灵里,它属于灵的层面。有时,往往有一些神秘的力量,一些看不见的东西会影响着我们。
我告诉小芳,每个人都有两层楼,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站在头脑层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站在自己的信念价值观,都是对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去接受别人的不同,尊重彼此的界限,最后到达爱的彼岸。
妈妈的认知里,你是家里的老大,所以,面对家族的荣辱,你有责任担当,去付出,然而,妈妈忽略了你做为一个人的独立性,忽略了你的内心感受,强行把自己的价值观绑架在了你的身上,这对你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沉溺于过去,并不能让我们轻松快乐。尤其是妈妈之所以这样,跟她的人生体验分不开。因为,曾经的她,就是弟弟妹妹们的依靠,她像一个男人一样的努力,努力证明着自己,却从来都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内心世界。
小芳说,其实,她蛮同情妈妈的。因为,事实上,妈妈也不容易,她根本不懂得爱自己。
一生似乎都在为别人活着,没有了自己。
跑完步,一起跺脚。
小芳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爱钻牛角尖,总爱纠结在某一个事情里。
我告诉她,“这就是能量低的表现。慢慢来吧,当你有了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反向塑造你的大脑细胞结构,从而形成新的神经元网络,形成新的认知,这就是具身认知理论”。
“”当你能量高了,你待人处事的境界就不一样了。就如你在一楼和十楼看到的风景就不一样,一楼看到的可能是围墙和垃圾,十楼看到的可能是高山和大海,然而,如果你没有去过十楼,任别人怎么说,你也体会不到十楼的别样风景”。
我说,“你纠结的点,都是果子,我们不要在问题上打转转,而是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果子太多了,你摘完这个,还有那个…… ”
小芳说,“可是,也只有找到果子,才能看到更多”。
“同意!果子只是现象,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到背后的实质,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能力。所有发生都是该发生的,所有发生的事情背后都有其积极意义,可以指向未来。”
如戴延红导师讲的,“人生不怕跌倒,重要的是从泥堆里捞起来,看看有点啥?”
吃过早饭,我们三个人一起学习心理学。听了两个音频。
一个是问问心理的视频短片《我的力量去哪里了》,一个是潍坊的心理学专家图南老师的公益督导课《控制型父母的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非常适合她们两个人听。一个是从小被妈妈控制的孩子,一个是也会不自觉地去控制儿子的妈妈。
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行着操控你的事实,满足的是爸爸妈妈自己的需要。
小芳说,从小她就非常懂事,非常乖,妈妈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她自己也曾经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老大,应该多承担,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争取点什么。
直到走进包办的婚姻里,直到自己得了抑郁症,她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活得有多憋屈。
因为,不管她做得多好,无论她多听话,都得不到来自妈妈的肯定,更得不到来自妈妈做为一个妈妈的爱和温暖。做得不好,正应验了妈妈对自己的否定“你就是没用”、“你就是笨”……做得好,妈妈也是种种不满。
她迷茫了,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同时,她的内心严重缺爱,也因为所谓的“懂事”,让自己没有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青春。
终于有一天,她爆发了,她屡次离家出走,伤害了很多人,也让很多人不得已选择了放手。
心意已决,能耐我何?远离家人,就成为她目前唯一能做到的让自己轻松一点的方法。
只是,逃避永远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你无论逃到哪里,都逃不开心里的那层阴霾。
除了修行,除了慢慢长大,我们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让我们瞬间远离心魔。
一切,唯心造。
问问心理提到:我的力量去哪里了?为什么会有无力感?
两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控制型的父母对自己期待太高。
没有目标,没有动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无助,无力,真的非常可悲。
鲁迅说过,“人最怕的就是梦中醒来,不知道路在哪里。”
一个人的 成熟就是,知道“我是怎么回事,世界是怎么回事?我如何进入世界,与世界一体?”
戴延红导师一再分享,“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几乎可以忍受任何痛苦。”
面对控制型父母,她说,“不允许孩子不同?你以为你是谁?你比老天还牛啊!老天还允许人有不同,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啊!”
接受不同,尊重界限,学会包容,这才是爱。
图南老师讲到了留美博士王猛的故事。他用万字长信讲述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始末,控诉父母“过度控制”,引发了数万网友的激烈讨论。在王猛的故事里,与父母其实并没有过激的冲突。但是通过他说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他和父母是缺少情感链接的。
他的父母是冷冰冰的,自以为是的,喜欢指责控制的,只看到他的成绩和行为,看不到他的感受和需求。他感到的冷漠、委屈和窒息他的父母是无法理解的。
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生活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为生活为孩子奔波忙碌,失去了觉察和感受能力,听不见自己的心声,更不会看到孩子的感受。而孩子有颗敏感的心,他们更贴近生命本真,活在自己的感受里,希望被看到,渴望被接纳、需要关爱和温暖。而他的父母从来吝于给予,自己没有的东西,无法给予别人。
父母对子女的爱扎根在心底,是一种本能,但是要想这爱长成一树繁花,却需要精心培育,否则能拿给子女的可能只是丑陋的树根或虬结的藤蔓(wan)。
所以,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做为控制型的父母,都是内心不够成熟的人;一个内心强大,淡定从容的人,不会去控制任何人,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做为父母,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把孩子培养出能够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而不是高分低能儿,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控制型父母的表现:
1.信息控制: 一言一行都要审核,翻看孩子的手机,日记。
2.夸大错误: 不允许孩子犯错,一有错,没完没了,而且添油加醋。
3.要听话。 “听父母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像战士必须服从领导。
4.跟幼儿对话。永远把孩子当孩子,“宝宝”一直喊着,孩子难成熟,只想做宝宝。
5.道德绑架。不听话就是不孝顺,所以才有留美博士发万字长信控诉妈妈的文章出现。
实质是反映出了妈妈的焦虑情绪,内在缺乏安全感,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丧失了自己。
这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跟伴侣无关,跟孩子无关,只与自己心灵的快乐有关。
比如,我的写作,画画,舞动,冥想,公益事业……都是属于我自己的快乐,谁也夺不走,也不依赖于任何人。
内圣外王。内心富足,才是真正的富有。
控制型父母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和伤害:
1.极度逆反心理,像北大的王猛。
2.能力被阉割,没办法独立完成事情,对父母过度依赖,没有自我,依父母的标准为标准。
3.不能和父母很好地分离,进入到社会化里去。自己的个体化被吞噬,被淹没,实际上,满足的是父母的控制欲。
4.行为退缩和心理疾病:攻击自己,攻击他人,比如抑郁症,校园暴力。
4.缺乏自制力。
5.缺乏活力和情感。因为机械式服从,如行尸走肉。
如何应对?
做为控制型父母,要减少控制行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当我们过度关注孩子,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如武志红的文章《“爸妈都是为了你”:你的辛苦,不该成为孩子的债!》里说的:
人的潜意识中总是会认为:既然我付出了一切都是为了你,那么你理所当然应该以相对等的情感来回报我。
“一切都是为了你”,是一种以爱之名的“情感绑架”。
孩子是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当你的付出变成交易时,那就必须做好“反噬”的准备。
当孩子迟到的叛逆期到来,当她在吼你,打你,骂你,那就是他们“反噬”你的时候到了。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爆发总比灭亡强,知足吧!
做为孩子,面对有控制欲的爸爸妈妈,要学会:
1.让自己变得强大。
把自己和其他人隔开。只要给爱加上了条件,不接受别人的不同,不尊重界限,就是伪爱。识别伪爱和真爱,学会拒绝,勇敢说“不!”
2.为自己行为负责任。
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要被爸爸妈妈的情绪带着走,保持中立。
3.不要随时随地取悦父母,要懂得取悦自己。
4.不能改变父母,可以改变自己看待父母的态度; 不能改变父母的言行,可以改变自己跟父母相处的模式。
5.改善自己的处境:
跟父母保持距离,尤其是成年后,可以搬离原来生活的环境。因为跟父母在一起,你永远是个“宝宝”。
6.不要继续辩解。
7.切断经济来往。财务上跟父母划清界限,自己付账,为自己行为买单。慢慢来,会有效果。
8.尽量不找父母商量。
9,辨别什么是虐待,包括身体上的,情感上的,性上的。
10.修复与父母关系:尽量理解她们。宽容让我们越来越快乐,有意识地释放自己的愤怒,可以写信给爸爸妈妈。
11.对峙时,保持恭敬。
不要没有礼貌地控诉,要懂得尊重他们爸爸妈妈的身份,只谈你的情绪和感受就好。
12.设立界限,尊重界限,达成共识。
哪些是自己可以参与的事?哪些是该离开的?我尊重你的界限,也请你尊重我的界限。
13.暂时放一放,离开一段时间。
学习完图南老师的督导课,大家收获都很大,都认真地做了笔记。
丽姐深有感触。儿子明明有抑郁症,不快乐,学校放假了,也不回家,也不联系。
我提醒她,“看到了吗?儿子非常智慧,他是在自保啊!为什么不回家?肯定是你让他不舒服了啊!他需要跟你保持距离。”
丽姐表示同意,“以前不知道啊,才知道不是?”
我继续说,“感谢儿子吧。若不是儿子,你哪会来学习心理学?你哪里知道你自己的问题?”
因为她确实跟儿子说过,“妈妈好好供你上学,等我老了,还指望你养呢!”
她的爱,是有条件的,有毒的。
傍晚时,顾客们陆陆续续地来了。我刚刚走进厨房,只听见丽姐惊喜的声音传过来,“涵香老师!涵香老师!”
心里想,咋回事?又来客人了?
接着,丽姐捧着手机,一阵风一样跑到我的面前,“我儿子!我儿子来信息了!”
我的心里也非常喜悦!“儿子多久没给你发信息了?”
微信里,她儿子发了两条信息,第一条,是一个问号“?”,第二条是“你咋了?”
我注意到,他竟然连“妈妈”都没喊。
我教她,“赶紧回信啊!”
她犹豫了,我得问问他爸,是不是跟孩子说什么了?是不是说我不舒服的事了?
果然,是前夫告诉儿子,自己来我家之前胸闷,让前夫陪他去医院看病拿药了。他让儿子给丽姐打电话问问。
丽姐很生气,责备他不该说自己的事,如果孩子问起来,该咋说?是因为他的抑郁症引起来的?那不行啊!孩子更有压力了!
我提醒她,要改变跟前夫和儿子的互动模式,要带着感恩的心去看待周围的人事物,而不是指责抱怨。
感恩,是提升自己能量,而指责抱怨却是拉低自己的能量。
前夫只所以这样做,背后都是因为爱。因为一份牵挂,自己不好出头打电话,只好让儿子代劳,当然,也是在提醒儿子,你的妈妈并不强大。
我告诉丽姐,没问题,你病了,这是事实。告诉她,妈妈好多了,让他放心。你不要一味装强大,你要学会示弱,实际上,你本来就很脆弱!只有学会示弱,孩子才会觉得自己长大了,自己有力量来保护妈妈,爱妈妈。你的儿子已经是成年人,他有权知道你的事情。再说了,现在就你们母子俩相依为命,你不让他知道,让谁知道?
当你无所不能,当你不懂得示弱,孩子如何长大?担起该担的责任?
假装强大,非常可怕,也很悲哀。明明是一个纸老虎,一戳就碎……
武志红的文章里提到: PAPI酱也曾在节目中谈过“中国式父母”:全心全意付出,却不肯好好爱自己。
她提到自己听到父母说“我一切都是为了你”时,总是充满了内疚感,因为觉得父母过得不好都是因为自己,父母人生中最糟糕的部分都是自己造成的。
就像PAPI酱说的:你们的幸福感应该由很多东西组成,比如养了一盆花,子女升职加薪了,我们都希望彼此能开心,彼此能幸福。
教育家马卡连柯有句话: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
不幸福的父母有千万种,但幸福的却只有一种:好好爱自己。
注: 文章中的图片大多来自郁金香阳光会画画群。
刚刚收到小芳的感恩日记,特与大家一起分享,为她的收获点赞:
7月19日
每天能静下心来坚持做一件简单的事情,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比如画画,我再想今天该画些什么呢?当我在手机上翻找时,印入眼帘的是可爱人物画像小丸子,就会想起我闺蜜了,那是她最喜欢的卡通人物了,想送给她,谢谢她一直陪伴着这样的我,包容这样子的我。感恩友情!
今天上午和涵香老师一起学习一些心理学,听着音频的案例。
我的力量去哪儿了?
你是不是也会感觉自己有很多事情想做,也会有很多对自己的期待或者是一番事业。
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是找不到动力,越是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越是感觉到疲惫和无力。
听到这里让我勾起了去年的经历,在花店学习花艺的状态,一直很想把花艺学好,但总是感觉力不从心,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老是感觉自己做的不够好。
现在明白了,在原生家庭当中没有得到爱的滋养,是缺乏力量的。爱是一切的力量源泉。
还有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妈妈会对我说:我们全家的命运都寄托在你的身上了。为了能够证明自己多么爱自己的家人,就会把这个目标放在自己身上,可是走着走着,就把自己弄丢了。在此中间,并没有得到妈妈很好的关注和最爱的滋养,当然妈妈在此之间也会有自己在外的苦恼,无法估计关注到孩子身上。
还有还有一个原因是承担一些自己无法承担的期待,并且不允许自己失败,从而才会产生更多的压力。
当这个外在的指令输入大脑,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无法有更大的力量去解决,因为这是妈妈的愿望,而非自己目标。在这样的矛盾内心的矛盾当中,所以就没有更大力量去做完成当前自己目标。
我把今天所学到的一点点感悟到的想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恩一切!
微信号:Y15263691593
分享至
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