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求职,经常性地被问起大学里的项目,大学里我一个做了3个项目,一个智能硬件--助力智能行李箱,一个创业项目--“即可印”打印平台,另一个可以说是形象项目--超宽屏交互系统,并没有参与开发,只是受导师所托参加比赛,不提也罢。
前面两个项目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这篇文章先来说说项目一,项目二留到下一篇文章再讲
项目一全称为:基于蓝牙与GPS的助力智能行李箱。需求来源于我在火车地铁站的发现,女性或者老人拉行李箱往往非常吃力,这个想法跟我的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一样,被记在我的笔记本里。
进了大学几个月后,恰逢有个比赛,于是开始组建团队,这个想法也就被拿出来讨论,最后还通过了,经过团队5人连续2个月的研发,产品的demo也就做出来了,主要功能如下:
1) 助力,可辅助上下坡(注意看行李箱的把柄,我们把电动车调速的把手拆了,可作为开关以及实现动态调速)
2)自称重,通过蓝牙与手机上的APP连接,得到重量数据避免坐飞机超重罚钱
3)蓝牙防丢失,当行李箱与手机离开超过10米时,蓝牙断开,手机报警
4)GPS定位,丢失后可追踪行李箱
该项目最后获奖了,对于大一的学生团队来讲,这是成功的,但我却认为这是失败的,我从来没有在意过是否能获奖的问题,我关注的是能否将这个项目产品化,投入市场,为目标用户带来便利,这才是价值所在。我们曾想找人写专业授权书,但见面聊了下就没有后文了,也有外面的小老板过来看了一下demo,也没有后文了,这里面我反思过,失败的原因大致如下:
1)没能平衡需求与商业化的问题。最终的demo成了需求的大杂烩,用户有助力的需求,加功能;用户有去机场坐飞机称重的需求,加功能;用户有行李箱防盗的需求,加功能;用户还有丢失行李箱要定位找回来的需求,加功能,这多么像一个不靠谱产品经理做的决策,加需求很简单,但实现需求是讲究性价比的。
四个需求中,助力需求是核心需求,产品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痛点的,必须保留。称重需求需要额外给行李箱带来250g的重量以及占据2个笔记本大小的体积,硬件成本在100元以上,此外,坐飞机对于核心用户女性、老人,是一个低频需求,就算有一部分的职业女性坐飞机是高频需求,也不应该在第一版中就满足这小部分人的需求,后续产品验证成功后迭代即可,或者专门为飞机出行的女性推出另一款行李箱,所以称重功能现阶段应该去掉。蓝牙防丢失的应用场景很普遍,如候车、候机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都需要防丢失以及防盗,而且,实现需求的蓝牙硬件成本在10元以下,性价比极高,应保留。最后,GPS定位追踪更像是一个鸡肋功能,尚且不谈GPS在在室内无法定位,就算是在室外,定位的精准度也不敢恭维,找回行李箱的概率很低,而且,GPS模块需要高达200块的硬件成本,极低的性价比,蓝牙防丢失功能做好了也就不需要用GPS追回来,应去掉,在后续版本中也不应该加进来。
这样,保留两个功能:助力与蓝牙防丢失,控制好硬件成本,智能化后的成本压缩在150元以内,集中所有精力专注于优化我们的助力能力以及蓝牙防丢失的精准度,要能给到人超预期的体验,达到超高的性价比,这才有商业化的可能,否则就是个给学生练手的实验室项目。
2)毅力不足,人脉不广。当时作为大一的学生,团队的成员也都是大一的,通过导师的关系找到一位写专利的人,聊着聊着就没有然后了。没有专利,就没有壁垒,就很难得到外界的支持,我们就卡在了这里,没有足够的毅力去找相关的人,相关的人又需要人脉的积累,恶性循环。在互联网时代,人脉不广其实是个借口,毅力不足才是主因,如果毅力足够,你可以找导师、通过网络找到相关人士、参加各类创客活动结识人脉介绍产品,但这些我都没有尝试就过早地放弃了这个项目,行李箱就一直放在实验室,直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