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问:为什么要上学?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每天早晨,为什么起不来?又为什么一定要起来?”汽车电台的早间广播。

“因为我要上学,不能迟到。”上一年级的女儿回应道。

“你是为了学到你想学的,不是为了上学而上学。”对于上学这事,女儿显得无奈,也曾是我的困惑,“学了语文,你现在能看懂广告牌上越来越多的字;学数学,你在买东西的时候知道怎么算钱。你学的是你想学的,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

女了听了,咯咯地笑着。

迷茫,伴随着我整个学生时代。

周恩来曾在少年时代立下宏伟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而学生时代的我却不知为何而读。

我所认为的“上学”,它就是一条路,一条每个人从小到大必走的路。至于为什么走这条路?尽头是什么?我茫然不知。反正这条路上有很多同行者,既不孤单也不会异类。

有的人在这条路上走得很顺畅;有的人磕磕绊绊但还是把路走完了;有的人走着走着就停了或者走偏了……也不知当年走过这条路的人是否清楚自己为什么而走。

小学里每次的期末考试,都在告诉我,一个学生是否优异是用成绩来衡量的;到了初中,勤奋刻苦是为了参加中考,继而进入一家与成绩匹配的高中;进了高中,苦战题海努力去到一所高等学府;入了大学,好像学业就中止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说,高考之前,完成各种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进入上一阶学习是我的目标,那进入大学是我第一次“迷茫”,但这个迷茫和人生使命未知不同,它只是曾经紧绷的弦松了,瞬间化为一匹脱缰的野马,摆脱束缚,追寻自由去了。

大学的生活,除了正常的上课,其余时间几乎都是自己管理,没人再盯着你,唠里唠叨地说该做什么;学业差不多也到顶了,没有考研考博的要求,就连考试也不再一本正经,初高中时期为考试而奋战的状态,只有遇到闭卷加严格的监考老师才会再有了。

大学生活确实轻松,甚至整个人都松散了。现在回忆,“荒废”,是我对我的大学生活的评价。

生活是最智慧的老师。

无论我再怎么浪费光阴,它也绝不会让我一无所获。至少,我用大学四年填补了人生中某些部分的空白,也算有所得,无悔矣。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而立之年,才真正懂得“学以致用”。

大学毕业后,该择业了,按着自己这十几年的所学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个时候是真迷茫了。

以前,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学校而学习,为了父母而学习,为了老师而学习,等到这些都达到目的了,知识成了最无用的东西,抛诸脑后,还给老师,因为没人再检测这些东西是否还储备再大脑里。

待择业之时,想用过往所学在社会大展身手,却发现人事经理看重的是经验,是能力。瞬间蒙了,我会什么?那会觉得“读书无用论”一点没错。

那时,其实我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社会经验,以我的能力不足以按自我意愿去选择工作,而是等着被工作选择。这也让我明白了,还得为了工作而学习。

图片发自简书App

混混沌沌,快到三十了,又不知所以地进入了人生另一个阶段,做了妻子,成了母亲,开始教自己的孩子了,连解释个雨怎么形成的都能语塞;带孩子坐电梯,孩问我为什么电梯往下人却有往上的感觉,我知道有个超重失重原理,却无法明确表达出来;给孩穿汉服,想说点历史故事,才发现年代混乱,连哪朝是哪个皇帝我都搞不清……那种挫败感瞬间推翻了知识无用论。

三十而立,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学以致用。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反馈给生活。

“你来学习不是为我学的,是为你自己学的”,我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才理解当年老师对我们说过的这句话。为时不晚吧。

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社会生活,都需要清楚学习的目的。学到的东西可以运用到生活,解决生活问题还需要不断学习。

“童话大王”郑渊洁这样说过:人的毕业证书只有一个,谁也看不见,人真正的毕业证书就是死亡证书。

这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的另一种说法。

作为学生,如果仅仅把考试名次、分数高低这些作为学习目的,等到不再用这些来作为考核标准时,就很容易停止学习。

人受教育的时间很长,机会很多,一个人上了好大学并不等于他接受了好的教育。不要仅仅为了成绩而读书,更不要为了进入一个好学校而读书,而要为了让自己能够真正立足于社会,并且能够成为有用之人而读书。

梁启超在教子中,就特备强调趣味教育。他在《学问之趣味》一文中说:“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

不光是学习,做任何事都是如此,没有兴趣的支撑,没有目的的努力,都是瞎忙,都是被生生浪费的时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