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中,我对清明是有莫名的偏爱的,不仅仅是因为它占尽了春光,寄托了哀思。多多少少还与我出生在清明前后有些渊源。两年前的清明前夕,我曾应朋友之邀,到访过他的家乡广西宾阳武陵镇,感受了广西普通乡村的美丽景象,后来也略有感受,详细写在了《武陵人家》一文之中。时隔两年,再次应友之邀,于清明时节走进武陵,更深切感受到了这土地少有的美丽与悲壮。
清明时节雨纷纷,因为杜牧的这一诗句,总会让人误以为清明时节一定是要下雨的,广西恰恰是如此,淅淅沥沥的春雨,由惊蛰时节,一直要到清明。也似乎只有这蒙蒙春雨,才更能衬托出清明对故人的哀思。
沿友人家门前池塘边的小路而上,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经过一片茂密的竹林,说不上是路,好像很少有人来过,穿过竹林,来到村庄的另一池塘,塘边赫然矗立着一座石碑,“血泪塘”三个硕然的大字或许让你与这平静的池水与美丽祥和的武陵人家联系到一起。旁边另一石刻上详细的记载着这里曾经发生的往事: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日军疯狂进攻宾阳,该村民众奋起反抗,最终日军绕路而上,抵抗失败的民众惨遭日军的屠杀。池塘正是当初日军杀戮留下的万人坑。另外一旁祠堂门前还堆有一些展板,记录着日军更为惨无人道的暴行。恰恰在武陵所在的宾阳与南宁城区交界处的昆仑关,正是抗战时期赫赫有名的昆仑关大捷的所在地,前不久刚去参观时,只见满山郁郁葱葱,令人遐思往昔寸寸山河寸寸血的景象。据记载,日军曾于1939-1940年和1944—1945年两次进攻广西,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第一次被中国军队在昆仑关予以击溃,第二次日军的暴行则留在了这平静如常却有血泪似海的“血泪塘”里。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时节恰恰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光阴,正有无限春光。在友人的带领下,重回竹林,沿着陌路,聆听着路旁鹅塘里,一群群大白鹅曲项向天歌。走到竹林另一端,便是一片开阔的景象。仿佛武陵人初到桃花源时的豁然开朗,自然也少不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少不了良田美池。往来种作,在这山村春光中再次与五柳先生跨越千年,深情邂逅。
远处大山巍峨耸立,山前是刚插过秧的稻田,还有几株尚待收割的甘蔗林点缀其间。可能是北方人的缘故,见这满地的绿意,甚是新鲜,竟增添了诗意。正是夕阳西下之时,余晖抛洒在稻田之上,不时还有阵阵白鹭飞过,缀落在田间休憩的水牛身旁或身上,甚是和谐。走在田垄上,看着田间有一股涓涓流水,缓缓而过。踏过流水上的石板桥,忽然飘来一阵沁人的幽香,看看路旁,不觉正是花开烂漫。细品着花香伴着禾苗清香,耳边传来不住的蛙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小桥流水,自然不应缺少人家,除开正在地里农忙的耕夫,远处田垄间还有一座庙宇样式的小屋挺立其间。好一派清明游春的景象。自然也不会有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之感。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血泪塘”与这派春景相隔不远,这武陵的清明是缅怀,是春光,在先烈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正是无限的生机。这是武陵的清明,也是清明的武陵,更是广西普通村庄的模样。岁岁清明,岁岁春光。